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昨日,記者從開發區海洋與漁業局獲悉,青島最大的生態漁業示范基地年市場投放量達500噸。按照規劃,還將新增300個深水網箱,屆時,該基地的養殖規模將達到700多萬條,成為島城休漁期間海鮮市場的重要補給。
海下建55個"小高層"
昨日下午,記者跟隨開發區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來到位于薛家島石嶺子礁附近海域的魯海豐養殖基地。"這里也是島城最大的生態漁業示范基地,擁有深水抗風浪網箱55個,每年大約出1000多噸海鮮,目前主要養殖黑頭、鱸魚、黃魚、牙鲆、美國紅魚、海參、鮑魚等魚類和貝殼類等海產品。"該基地經理薛清海向記者介紹。
在薛清海的帶領下,記者乘坐養殖船"魯黃養60002"號經過10多分鐘的海上航行,來到距離碼頭1000多米的深水網箱養殖區。"一個深水網箱內就養殖兩萬多條魚,網箱周長40米、水下有7米深,約800多立方米。"薛清海說,這片養殖海域的水深20多米,屬于黃海海域,水流急、無污染,在這里養殖的魚跟野生的沒什么區別。
黃魚住一樓鱸魚住頂層
"根據不同魚類的生活習性,我們將黃魚、黑頭、鱸魚放在一起混養,這樣可以合理利用深水網箱的空間,最大限度地養殖更多的魚。"薛清海告訴記者,黃魚喜歡在底層生活,黑頭經常在中下部游弋,鱸魚都在中上部活動。
"4000條黃魚住一樓,6000條黑頭住在中間,1萬條鱸魚住在頂層。投放的魚餌都是鱸魚和黑頭先吃,黃魚在下面‘撿漏’,這樣搭配起來,投放的餌料也不會浪費。"薛清海笑著說,這也就是鱸魚和黑頭長得快,黃魚長得慢的原因。
每天一頓飯全部喂小魚
記者看到,魯海豐養殖基地的工作人員拿起鐵锨將鳀魚、面條魚等餌料投放進深水網箱。"光魚餌一天就要投放5噸,都是野生的小雜魚。"工作人員薛光忠說,這些餌料都是公司的遠洋船隊到外海捕撈回來的,都集中存放在冷庫內。
"只要天氣允許的情況下,每天到海上喂一次,如果碰到風浪大的時候,船出不去就只能餓著了。"薛光忠說,夏天是鱸魚、黑頭吃餌料最多的時候,為過冬積蓄能量,到了冬天它們基本就不進食了。

年市場投放量達500噸
薛清海向記者介紹,休漁期間,基地的養殖海鮮供不應求,每天早上五六點鐘就有魚販子和飯店排隊等著出魚,每天出魚量達到近千斤,是休漁前的三四倍。"兩斤左右的黑頭和鱸魚的價格都是每斤30元,3兩以上的黃魚就賣30元一斤,越大價格越高。"薛清海說,一年可以投放市場的總量有500噸。
"現在正是從萊州進野生鱸魚苗的時候,一般四五厘米長,我們將鱸魚苗拉回先在岸上養一個多月,等長到15厘米左右的時候,有了抵抗風浪的能力就投放到深水網箱里,一般兩年時間才能長到兩斤重。"薛清海說,兩斤的魚總共要吃16斤的魚餌,光魚餌的成本就要25元。
相關新聞
將新增300個深水網箱
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匱乏,海產養殖業開始茁壯發展,魯海豐集團還要繼續擴大規模,在石嶺子南側的兩萬畝海域內新增300個深水網箱,這就意味著該基地的養殖規模將達到700多萬條,年出成品魚3000噸,將成為島城休漁期間海鮮市場的重要補給。
"養殖海鮮有個好處就是不受季節影響,也沒有休漁期,春夏秋冬都可以滿足客戶的需要。"薛清海說,此外,他們基地還正在建設人工魚礁項目,通過擴大礁區大型藻類種植規模,有效改善礁區生態環境,建設人工海底森林來吸引魚群。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