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人稱“水中黃金”的黃鱔產業,已經成為湖北天門市岳口鎮新堰口村的致富亮點,這里的黃鱔養殖戶的年收入少則七八萬元,規模大的收入達二三十萬元。黃鱔真正成了新堰口村人致富的“水中黃金”。今天的《田園交響--金娃娃》為您播出《水中軟黃金富了新堰口》。
剛剛下過一場小雨的新堰口村,空氣格外清新,道路兩旁的溝渠,水面清澈,緩緩流動。沿著渠道兩邊,一排排養鱔網箱延綿不絕,生機勃勃。
新堰村的黃鱔養殖,剛開始是由村干部帶頭考察引進的。群眾想致富,但是都怕風險,村支書徐榮華感慨地說。
出錄音:剛開始自己帶頭養,投入比較大,03年一個池子投入5萬塊錢,怎樣把5萬塊錢賺回來,產生效益,我們跑到仙桃先鋒村黃鱔養殖參觀考察學習,跑到武漢水生研究院找到一個姓趙的教授,他給我們吃了定心丸。
從仙桃到京山再到武漢,經過半年時間考察學習,加上有專家的技術支持,徐榮華和村干部一起確定了黃鱔養殖項目。2003年,3個干部,2個黨員,把村里的25畝低洼田承包后,進行改造,開始帶頭養殖黃鱔。
出錄音:考察學習,前后半年的時間,才確定養殖黃鱔。不管是賺錢還是虧本,能夠嘗試養殖這個項目,心里就是這樣想的。
經過嘗試、摸索,從2003年到2005的2年時間,25畝池塘黃鱔養殖經濟效益明顯,畝平純收入達到4000塊,是種植傳統糧棉作物經濟效益的2到3強。
黃鱔養殖是一種高投入、高效益、有風險的特色養殖,因此,養殖技術特別關鍵。天門水產部門技術人員還常年在村里進行技術指導,引導村民進行科學養殖,避免在養殖過程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取得經濟效益最大化。
既然有人大膽在前面闖,又有水產技術推廣部門的技術支撐,黃鱔養殖便在新堰口村大面積地推廣開來,村民紛紛改造低洼地,整修老池塘,開始成片進行黃鱔養殖。
村民徐世烈率先將自家10畝多地的低洼田改造成池塘,養殖黃鱔,每年都有近10萬元的收入。
出錄音:在沒有搞特種養殖之前,村里的經濟很落后,搞特種養殖后,短暫幾年,所有的農民都住上了小樓房,經濟得到改善,現在向小汽車發展了。老百姓得實惠。
在新堰口村人的帶動下,鄰近的楊李橋、五龍、朱灣、北堤等村也開始了特種養殖。2008年,為減少養殖成本,擴大市場效益,徐榮華又將新堰口及附近幾村的黃鱔養殖戶組織起來,成立了天門市興達黃鱔養殖合作社,開始集中購進魚苗和飼料,抱團經營闖市場。
出錄音:進苗子,單打獨斗,數量少,價格成本比較高,進藥和飼料的時候,也是很高。這樣想要成立合作社,把社員統一起來,08年,成立合作社,搞統一供種,供苗。到年底出售成品魚的時候,以合作社的名義,黃鱔養殖戶的價格也提高了。
這些年來,興達黃鱔養殖合作社將銷售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年年底,銷售地點已伸入到上海、南京、杭州、重慶等城市的大型超市,并依靠合作社的力量,改變了過去單家獨戶經營無法進行長途運輸、交易談判、簽訂合同處于弱勢的窘境。
如今,黃鱔養殖成為新堰口村的致富亮點,黃鱔養殖戶的年收入少則七八萬元,規模大的收入達二三十萬元。黃鱔真正成了新堰口村人致富的“水中黃金”。村支書徐世烈
出錄音:從當初人均收入只有3800多元,通過這些年養殖,現在人均收入達到了8000多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