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棚蝦養殖小水體、高密度,對水質的要求較高。
“我明天還要去拜訪一個新加坡的老板,計劃投資建設1000個棚呢。”6月4日,江蘇如東縣某南美白對蝦飼料經銷商司馬輝(化名)有些興奮地與一個朋友談到了他的計劃。司馬輝的大客戶很多,在當地養殖界頗有名氣。
過去幾年,尤其是2012年下半年至今,大量這樣的外來投資者涌入江蘇的這個沿海縣養殖南美白對蝦。外來資金的涌入,源于小棚養蝦近幾年的高效益。但制約小棚養蝦大規模發展的問題已經初步顯現。
“每畝賺1.7-1.8萬元”
與珠三角冬棚養蝦不同,如東養殖戶搭的棚普遍比較小,一般只有6-7分地。蝦料廠家多將此養殖模式稱之為小棚養蝦模式。當地外池養殖南美白對蝦,一年只有一造,而小棚養蝦則有春(3月放苗)、秋(7月放苗)兩造。
“我們一個客戶叫鮑桂生,今年春蝦48個棚出了3.6萬斤蝦,凈賺76萬元,1.58萬元/棚。”南通巴大飼料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唐宗寧告訴記者,這樣的養殖戶在當地并不少見。當然,大部分養殖戶今年都能賺1.2-1.3萬元/棚,大約為1.7-1.8萬元/畝。
巴大原本是當地一家本土飼料企業,2010年被通威股份收購,蝦料在如東市場占有率排第一。
唐宗寧介紹,2011年至今,如東小棚養蝦成功率都比較高。以2012年為例,春蝦有95%的賺錢,秋蝦賺錢比例雖然只有30%,但40%虧的人也只是略虧,全年看還是大部分人賺錢,剛過去的2013年春蝦,也有約90%的人賺錢。
如東小棚養蝦一般在3月初放苗,5月初就可以上市。而江蘇、上海的外池養殖這時才剛剛放苗。“這是華東最早上市的白對蝦,養殖戶可以借此賣一個高價。”長三角某蝦料企業如東區域經理張強(化名)告訴記者,如東養殖戶今年最早的賣蝦時間為4月28日,80條/斤的規格,價格高達40元/斤,凈利為30多元/斤。華東其他白對蝦主產區雖然也有蝦能夠在5月上市,但只有如東才能大量上市,反季節銷售是小棚養蝦高效益的重要原因。
此外,唐宗寧還認為,小棚養蝦模式相對可控、管理精細使得白對蝦養成率高,產量也高。他進一步分析,養殖戶普遍使用一代苗,速度快;抽取地下水,不會交叉感染;塘普遍比較小,一個塘出問題不會導致全部塘都出問題等等。正因為這諸多細節,小棚養蝦近幾年才會有高養成率。以春蝦為例,產量可達600-1000斤/棚,大約850-1400斤/畝。當然,這個模式不是一步到位的。張強向記者強調,“這幾年,當地養殖戶的整體技術在不斷成熟。”
小棚數量同比增加54%
在高利潤的驅動下,如東的小棚養蝦面積不斷增加。
唐宗寧介紹,2012年之前,當地小棚還主要是本地人投資,去年下半年開始,就有好多浙江人與上海人進入如東投資,來自什么行業的人都有。為了降低風險,這些外地人一般都會與本地有經驗的養殖戶合作。據南通巴大的調研顯示,作為江蘇最大的養蝦集中地,如東總共有約5萬畝對蝦養殖面積,小棚也從去年年中的1.3萬個發展到如今的2萬個,總面積約1.3-1.4萬畝,增幅達54%。
小棚養蝦的源起很偶然,張強介紹,如東縣苴鎮何丫村養殖戶多年來一直做河蟹苗孵育。前些年,河蟹苗生意不好做,不少人外出務工。有個養殖戶去到山東幫人養南美白對蝦,2008年這位養殖戶回到老家,嘗試著利用閑置的河蟹苗孵化池來養白對蝦。因為這些河蟹苗孵化池以前都搭棚,他的這次嘗試比較成功,這種模式慢慢地就在周邊養殖戶發展開來。
不過,小棚養蝦的發展過程并不順利。張強介紹,2009、2010年兩年,養殖成功率并不特別高,發展也不快。真正大規模發展應該是2011年,這幾年一直在增加。
如東縣豐利鎮凹橋村委會主任劉勇就是從2011年開始養蝦的。他以前從來沒養過蝦,因為看到當地不少養殖戶養蝦賺了錢,就投資建設了30個棚。因為是村委會主任,去年以來,不少福建人、浙江人,甚至遠至遼寧人,都找過他洽談租地養蝦的事。最近,該村就將70畝地租給一個老板投資養蝦,待秋蝦收完之后,該老板還計劃再租80畝。
缺地下水也缺優質苗
產業的迅速發展無法掩蓋問題的存在。如果不及時解決,未來可能會造成更大困難。
如東小棚養蝦普遍需要抽取地下水,唐宗寧認為:“小棚養蝦的大規模發展一定會導致地下水緊缺!”張強介紹,去年秋蝦養殖過程中,部分打淺井的養殖戶在養殖高峰時段已經出現了無法抽取足夠地下水的問題。張強向記者分析,養殖戶普遍投放6.5-7.5萬尾/畝的一代苗,池塘水深只有1米左右,投苗密度比很多地方都高,加上小棚的自凈能力比較差,如果沒有地下水,池塘中亞硝酸鹽濃度會非常高,對養殖很不利。
養殖戶如果轉用海水,問題也比較多,比如說海水不干凈,如東一帶沿海的海水還有很多泥沙。而且,當地地下水總堿度、總硬度比好多對蝦主產區都高。在這樣的水中養出來的蝦,更加耐運輸,有利于提高成活率,競爭力很強。所以,如東的小棚養蝦目前還無法擺脫對地下水的依賴。
對此,唐宗寧只能建議客戶:不要扎堆養蝦。在他看來,雖然從趨勢上無法緩解地下水緊缺問題,但分散養殖對先進入這個市場的養殖戶肯定還是好處更多。
此外,唐宗寧認為,養蝦勢必帶來污染,養得越久發病越多是個普遍規律。去年秋蝦只有30%的成功率就是明證。在他看來,養殖戶必須借此進一步提高養殖技術水平,才有可能應對蝦病,飼料廠家也必須深入為養殖戶開展技術服務才有進一步發展空間。
小棚蝦大規模發展帶來優質蝦苗的大量需求,但業界多有反映,當地蝦苗業還比較混亂,優質蝦苗供應不足。據了解,當地一代苗普遍需要從華南空運過去,無法就地繁育。但空運之后,苗價升高,普遍為200-248元/萬尾。由于苗種運輸過程長達六七個小時,苗種成活率會降低,影響生產。當地一家水產苗種企業曾于5月宣布成功繁育出首批南美白對蝦第一代種苗,但業界也有反映,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要想做得更好,尚需時日。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