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全國鯽魚看江蘇、江蘇鯽魚看鹽城”,一語道出江蘇鯽魚養殖在全國首屈一指,其中,又以鹽城為傲。近年來,受困于病害頻發、種質退化等問題,江蘇鯽魚產業鏈正在發生變化。
一、概況
江蘇是華東地區養殖水面最大的省份,水產養殖面積約1100萬畝,其中淡水養殖面積約800萬畝,海水養殖面積約250萬畝。近年來,蘇南地區由于工業發展養殖面積逐年減少,而蘇北地區由于沿海灘涂開發養殖水面逐年增加。
全省主要水產養殖品種包括鯽魚、草魚、鳊魚、青魚、翹嘴紅鲌、烏鱧等淡水魚,以及河蟹、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青蝦等甲殼類。其中,鯽魚養殖技術全國領先。養殖區域主要集中在蘇北鹽城。因此,素有“全國鯽魚看江蘇,江蘇鯽魚看鹽城”之美譽。
具體而言,鯽魚主養區分布在鹽城大豐、射陽、東臺、濱海、阜寧,揚州高郵,以及淮安等區域。其中,大豐、射陽、濱海、阜寧等地鯽魚養殖面積已超過60萬畝,占全省2/3以上。
二、鯽魚養殖品種
目前,江蘇鯽魚養殖品種主要為異育銀鯽。其生長速度快,肉質細嫩口感好,廣受青睞價格適中,因此,近幾年80%以上養殖戶選擇該品種。近兩年,黃金鯽作為新興品種,其生長快、易管理,但肉質不如異育銀鯽,養殖面積逐年增加。而湘云鯽、烏龍鯽等品種正逐漸被市場淘汰。
異育銀鯽苗種多產自本地,按產地及育苗操作手法不同主要分為南京苗、常州苗和江都苗。南京苗價格逐漸攀高,目前射陽地區水花購價約300元/萬尾。鹽城地區目前購價多在30-40元/萬尾(到塘口價格為50-60元/萬尾)。
此外,根據出苗時間先后,魚苗分為缸花及塘花,即孵化自水缸或池塘,一般來講,缸花上市的時間早,而塘花質量高于缸花。
外地苗種以“中科三號”為代表,是水生所桂建芳教授培育的異育銀鯽第三代品種,與其他品種相比,腸道變長、生長速度快、對孢子蟲等寄生蟲抗感染性強。在江蘇當地有苗場直銷,也與飼料企業合作供應水花及夏花。但目前市場上出現較多偽劣苗。主要原因在于水產育苗門檻較低、監管不力,部分從業者為逐利而采用近親繁殖或鯽鯉魚雜交等方法育苗,導致苗種品質低下,養殖過程中問題頻現。
三、鯽魚主要養殖模式
1、苗種養殖
鯽魚從水花養至成魚上市需兩年左右。有養殖戶專門從事魚種培育。主要集中在鹽城鹽都區北龍港鎮和建湖縣、東臺市弶港鎮、高郵市司徒鎮和橫涇鎮,以及揚州市寶應市場。其余區域,部分養殖戶自配有苗種塘。
水花通常4月入塘,密度在1-10萬尾/畝不等,低密度放養直接養至魚種,高密度則養至寸片分塘后繼續養至魚種。一年左右達5-15尾/斤,作為魚種或餌料魚出售。魚種平均產量約800-1200斤/畝,總體成活率偏低。主要原因是部分本地苗種經過多年近期繁殖種質退化;加之養殖管理不到位易感染寄生蟲或鰓霉病等。盡管如此,由于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近兩年仍呈供需兩旺態勢,故價格相對可觀,10尾/斤的魚種年后售價可達7元/斤。
2、單養模式
成魚單養模式主要集中在大豐市、射陽縣、東臺市等沿海區域。
通常,鯽魚放苗密度多為1500-2000尾/畝,規格為5-15尾/斤,同時搭配適量花白鰱。成魚起捕規格:7-9月份出熱水魚為0.5斤/尾以上,熱水魚規格越大,單斤售價越高;冬季清塘規格為1斤/尾左右。單位產量多在1500-2000斤/畝。
3、主養鯽魚,配養草魚、鳊魚模式
該模式主要分布于淮安、高郵、興化、寶應、建湖等地區。
通常以鯽魚為主,配養草魚,同時搭配少量花白鰱、鳊魚等。鯽魚密度為1000-2000尾/畝,規格為5-15尾/斤;草魚為100-400尾/畝,規格為1-15尾/斤。以興化中堡鎮養殖模式為例,詳見表1。

4、主養草魚,配養鯽魚模式
該養殖模式主要集中于蘇南、蘇北徐州和宿遷、上海崇明島等地區。多以草魚為主,配養少量鯽魚。以溧陽南渡養殖模式為例,詳見表2。

四、鯽魚飼料
江蘇鯽魚飼料,整體檔次較高且特點鮮明。
魚種養殖前期以浸泡后的菜籽餅、豆漿等為餌料,中后期多以小廠加工料為主,蛋白含量在26-28%。成魚養殖以沿海地區為例,通常前期投喂飼料廠自配料居多,蛋白含量約28%;中后期投喂大廠品牌料,中期(6-10月)飼料蛋白含量不降反升,約30-33%,后期可達28-30%,餌料系數在1.6-2.0之間。主要原因在于前期水溫低,魚長速慢,使用低蛋白飼料可以控制成本;6月份進入養殖中期,此時養殖水溫在25-31℃,氣候環境最適宜,投喂高檔料有利于鯽魚快速生長。
沿海區域如射陽、大豐、東臺地區,鯽魚飼料市場容量約80萬噸,占全省淡水魚料總量的1/4。養殖戶多為大戶,一般擁有兩個以上的塘,單個池塘面積在120-1500畝不等。因塘口較大,多配備自動投餌機,且沿海風浪大因而增氧機配備較少。飼料廠家多以小廠為主,通常與養殖場形成合作社或隸屬于養殖場,大廠包括通威、海大、恒興、正大、淮大江、天成等。
五、鯽魚銷售
江蘇鯽魚幾乎行銷全國,北可至黑龍江、內蒙,南可達廣西、廣東,西可抵新疆、拉薩,部分產品甚至出口韓國。
之所以如此,主要勝在規模優勢。這種優勢既有數量上的,也有規格上的。數量優勢,蘇北沿海灘涂及蘇中里下河一帶養殖水面動輒連片達數百萬畝,產量豐富。魚中(魚販)隊伍龐大,有些大養殖場或合作社還自備車輛運往外地。規格優勢,江蘇全年都有合乎規格的鯽魚面向全國大規模供應,從半斤到一斤多/尾,規格越大價格越高。其次,經過多年發展,從種苗到銷售,整條產業鏈十分健全。在規模優勢帶動下,產業鏈各環節成本控制到位。以苗種成本為例,蘇北地區優質鯽魚水花最便宜只賣到5元/萬尾尚不虧本。
2012年江蘇省鯽魚價格普遍在6-8元/斤之間,塘租多在1000-1500元/畝,平均單位效益在1500-3500元/畝,多數地區盈利可觀。
六、鯽魚病害
目前隨著養殖密度不斷加大以及種質退化等因素影響,近五年來,江蘇鯽魚養殖產業頻頻受到病害困擾,致使部分地區養殖效益下降,甚至虧本。
目前主要有細菌性敗血癥、指環蟲病、車輪蟲病、粘孢子蟲病、肝膽綜合癥、鰓出血及大紅鰓等。其中魚種期危害較大的是孢子蟲病和大紅鰓(圖3);成魚期是鰓出血(圖2)。
近幾年射陽地區鰓出血發病尤為嚴重,因此,自2012年起射陽鯽魚單養模式減少逾20%,放苗密度也降至2000尾/畝以下。已有研究表明,大紅鰓病原為細菌,可使用抗生素治療;而鰓出血病原為病毒,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案,但可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