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陳耀根,水產養殖工程師,從事養殖業20多年。先后在廣東順德縣農業基地發展公司(后更名為順德市水產發展總公司)、順德市利德第三水產公司、順德市利德特種水產有限公司等單位工作,2003年受聘于順德區水產商會。從業至今,獲得多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綜觀2012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在“產能過剩”和“消費疲軟”雙重壓迫下,各類特種水產品價格均呈下降趨勢,其中以生魚尤為厲害,價格持續在低位運行,廣東順德特種水產養殖近年來遭遇了最大的災難,近7~8成養殖戶虧損。
順德特種水產養殖自上世紀80年代土池養鰻開始,發展到80年代中期的羅氏沼蝦、加州鱸,90年代的甲魚、桂花魚、生魚等,將農村經濟形勢帶入了快速增長的階段。高值水產養殖經濟效益為農民帶來巨大的財富,也造就了眾多的農民企業家。
筆者自1988年開始從事水產養殖,至今已二十五個年頭,期間經歷了多個養殖品種的興衰,可謂點滴冷暖盡在心頭。以下為本人以產業從業員的身份對特種水產養殖提出一些意見,供同行參考,并以此與廣大從業者交流。
一、養殖現狀
2012年,順德水產養殖總產值約48億元,其中大宗支柱品種按產值比例而言,鰻鱺、甲魚、生魚養殖比重最大。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順德鰻魚養殖面積約2萬畝,產量1.5~2萬噸,平均單價約18萬元/噸,總值達人民幣3~4億元,占水產業總產值的10%。甲魚養殖自2010年開始,產量一直保持在1.5~2萬噸之間,相對比較穩定。在市場供需穩定調節下,生魚約5萬噸,加州鱸2萬噸,長吻鮠1.5~2萬噸,其它新興品種如筍殼魚、河鲀魚等亦隨著市場需求快速發展。
1.生魚
生魚的消費市場主要在國內,2012年前三季度,生魚價格線均在2011年之上,生魚價格持續高位運行,遠高于2011年同期。10月份,隨著珠三角地區生魚新一輪大量上市,生魚價格已降至6元/斤左右,開始低于2011年同期的7元/斤,并在此后繼續下坡,12月出現全年最低值約4.9元/斤,較2011年同期降低2元/斤。總結全年,生魚價格波動較明顯,走出了“人”字形曲線。
2.鰻魚
2012年是鰻魚的“高價年”,同時又是“上下兩難年”。鰻魚消費市場主要在日本。1997年前日本平均每年進口大陸烤鰻45000噸,但自1997亞洲金融風暴爆發至今,十多年來日本經濟一直持續低迷,特別是2010年后,由于日本鰻苗減產,養殖成本持續攀升,同時推動商品鰻價格迅速提高。回顧2012年,菜鰻塘頭價格一直保持在10~14萬元/噸之間,活鰻3~5p規格保持20萬元/噸以上。鰻魚升價過快結果導致流通、消費陷入困境,首先是國內市場不斷萎縮,出口市場又受到日幣貶值影響。
3.甲魚
順德甲魚養殖產量約占廣東省的1/2、全國的1/10。由于2011年投苗量大幅度上升,所以2012年全年價格走勢都略顯黯淡。每年春節前后是甲魚的傳統消費旺季,在經歷半年多的價格低迷后,2012年年末,甲魚價格終于觸底反彈,規格0.6斤/只以上的臺灣甲魚塘頭價從16~17元/斤以上升至19~21元/斤,規格0.6斤/只以上的中華甲魚24~25元/斤,3斤/只以上純公魚40多元/斤。春節后價格雖有所回落,但順德大部分商品甲魚已基本賣完,目前庫存壓力不大。
4.筍殼魚
作為淡水魚中的高檔品種之一,筍殼魚由于近年來養殖和供應量的快速增加,2012年價格也是一路下滑。2012年2月春節期間,價格為全年最高,純泰筍70元/斤,雜交種為60元/斤。之后的大部分時間價格都在2011年的價格線下徘徊。到了12月底入冬后,價格有所上升,純泰筍從40元/斤回升到50元/斤,但可惜只是曇花一現,2013年春節一過,又降到了低谷,為30多元/斤,且成交量急劇萎縮。
5.加州鱸
2012年加州鱸商品價格起起落落,但始終難逃低迷的厄運。1月份以8.5元/斤的開年價,創下三年來史上最低記錄。但3月份開始,加州鱸魚價格緩慢上升,直到7月份價格達到年度最高價13.8元/斤,讓不少養殖戶稍微松了口氣。但下半年,加州鱸行情再度走低。12月份后,價格一直徘徊在9元/斤左右,再一次讓養殖戶寒心。但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經過持續2年低位運行后,近日傳來好消息,加州鱸價格已回升到17~19元/斤,加州鱸業終于重現了一線久違的陽光。
中國消費市場雖然巨大,但亦有極限。其中左右市場的重要因素,我認為有兩個:一是農業經濟規律(本季價位決定下季產量);二是市場經濟規律(供需關系決定市場價格)。另外,餐飲業是特種水產品,特別是中高檔水產品最大的推動力,如果餐飲業近期不能復原,估計高檔水產品后市仍將低迷。
二、存在問題
順德特種水產養殖呈多元化蓬勃發展之勢,但同時亦存在很多問題。依個人所見,常見問題如下。
1、區域性資訊易造成以點判面
發達的科技、流通的資訊、便利的交通縮短了時空概念,使各地產業均面臨來自任何地區的競爭。特種水產養殖屬傳統水產業的延伸,從業人員以農民為主體,資訊交流途徑主要以口頌耳傳為主,加以國內區域遼闊,容易把區域資訊認定為整個產業的情報,所以在國際貿易發達的今日世界,經常遭遇市場波動的沖擊。
例如:2012年,由于日本鰻苗捕獲量下降,苗價被人為哄抬節節上升(最高時賣到40多元/尾),又因對非洲鰻、菲律賓鰻等新品種了解有限,誤判還如以前一樣容易失敗,自以為養殖日本鰻有利可圖,于是高價放養,并惜售存塘鰻魚,從而造成今年春節后鰻價急速跳水。目前菜鰻價格已由年前11~12元/噸跌到目前8萬元/噸(1.5斤/尾以上),結果是養鰻戶每投1尾日本苗虧損10~15元。其實,去年菲律賓鰻養殖成功率已達4~5成,種苗成本卻不及日本鰻的10%。
2、過度生產投資,“一窩蜂”從眾心理強
當前在水產養殖業中,一旦出現賺錢效應時,往往形成“一窩蜂”上的局面,這主要是對國內及地區間的水產養殖品種、市場消費量、飼料供應量等模糊不清,由于信息滯后或失真,無法及時科學地做出應對策略。
以生魚言,據相關部門統計數字,2012年僅華南地區生魚料的銷售量就達22萬噸,如按飼料系數1.2~1.3計算,商品量為17~18萬噸,如果沒有相應市場消費配合,相信目前生魚的庫存量是創歷史同期高位的。因此,除部分中間流通環節操作得當,稍有利潤,總體而言,2012年是生魚養殖業的受損年,預計今年內價格仍不容樂觀。
3、缺乏相應的風險規避機制
目前順德除鰻魚、鯪魚外,大部分主養品種還沒形成深加工產業。由于我國水產養殖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水產養殖戶在面臨市場沖擊時往往力不從心,只能默默承受產業鏈上下游(種苗、飼料、藥物和流通)轉移而來的風險。
4、特種水產養殖企業化與規模化問題
水產養殖業本應是以農民為主體的產業,周邊服務業進行配套的加工與制造。理論上講,企業化經營、規模化投資相當具有競爭力,但供需的起落是市場正常機制,當產業處于“供不應求”的產方市場時,高毛利、大規模是效益的代名詞,但真正效益本身卻有其來源;當市場轉為“需方市場”時,企業化規模化養殖所遭受的沖擊往往超過獲利時的毛利,形成大型特種水產養殖的噩夢。水中生物不易掌握,因此,結果往往是大型特種水產養殖單位效益不及中小型養殖農戶或養殖場。
三、產業出路與方向
特種水產養殖屬于充滿活力的產業,其相對的高起落性亦屬成長期產業的特性,必須經過不斷的調整與成熟才趨于相對穩定。至于產業發展方向,本人僅就觀念性方向與業界人士進行探討:
1、產業轉動原則
任何產業均有景氣循環問題,低價時期,不賣就不賠錢的簡單算術適得其反,因為資本的周轉率是企業血液,一旦長時間停止轉動,造成的失血問題會使企業走入惡性循環,其損失無法挽回。例如,生魚價格下降仍出售塘魚,雖會損失,但回收的資本再投新一輪的生產,維持養殖數量,如此平均成本反而低于存塘成本,企業維持低潮運轉,待谷底一過回升時,手中存貨成本因轉動而降低,開始產生的利潤回補走下坡時的損失,尤其是大坡上升時期,不但能快速回補損失,甚至在其它企業多數倒閉時,再創另一高峰,這才是健康經營之道。
2、產業情報收集
在產業無國界、國際貿易暢通的現代,以區域資訊判定策略是高風險的做法。透過專業期刊、行業交流及時準確掌握各地投苗量、飼料銷售量、市場需求量等資料對決策至關重要。其實除“四大家魚”外,每條優質魚都有主產區和主銷區,例如,甲魚銷售市場以長三角和兩湖(湖南、湖北)地區為主,生魚銷售市場以長三角和西南地區為主,因此,在投入前必須對市場容量了解清楚,盡量做到以銷定產。
唯有靈通的訊息與快速的調整才足以應對快速變化的現代產業。
3、科技力量的長期投入
“一種、二料、三管理”是特種水產養殖成功的關鍵。只有不斷提升生產效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才是維持企業的競爭力。避免把景氣時期的做法視為成功的經驗,當作不景氣時期的策略。
4、避免在產業高峰期大量擴充
因為本季高價位易造成下季高產量,高產量又易造成價位暴跌,而存塘成本是高峰時期投入的高成本,故遭受嚴重損失,反之,在低潮期,生產市場快速萎縮之后才是低成本的投入時機,這就是貴貨賠本、賤貨獲利的契機,但事先須對產銷市場有充分的資訊研判,切入點的掌握及當機立斷的智慧是必修的課程。
5、生產與市場和諧互動
水產養殖由于生產周期較長,為了避免“有魚無價,有價無魚”,必須在投入前計劃好上市時間和價格定位。堅持以銷定產的原則,任何反市場需求或壟斷抬價的結果很容易造成資本轉動失血,或者因產量續升,導致更嚴重的后果。殺貨減量,加速筑底,才容易脫離谷底,回升到重新創造利潤的階段。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