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失海勞動力轉向何方?坑園鎮為此探索出兩種模式:一是向羅源灣外開辟養殖區,通過采用新技術,安置羅源灣內搬遷的海帶、網箱(深水網箱)養殖戶;二是前往國內外海域資源優勢地區考察,向外拓展水產養殖基地。
去年,坑園鎮組織水產專家和漁民多次前往新加坡、印尼巴淡島周邊海域和印尼國家海洋研究所,考察海域環境條件、海水養殖生產基本情況,探索在印尼承包海域養魚的可行性。考察中,他們了解到,印尼以海洋捕撈為主,近海養殖幾乎空白。
去年底,在坑園鎮政府的牽線搭橋下,由吳為健等養殖戶聯合組建的連江南洋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與印尼三林集團一道,在新加坡成立華新漁業控股有限公司,前期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三林集團負責海域使用權的審批及相關協調事務,南洋水產的技術人員全權負責養殖事務。“養殖模式與國內一樣——建立海上漁排,只是這一次的海域有1.1萬公頃,與以前在坑園鎮各自散養的狀況完全不同。”吳為健興奮地說。
加朗島位于印尼西部,面積80平方公里,與巴淡島通過跨海橋相連。一年四季無臺風,海水溫度常年在22℃~34℃,水質優良。在黃海水產研究所教授陳家鑫的建議下,南洋水產制訂了控制性規劃,高標準建設綠色養殖漁場,每個標準框養殖密度不超過500尾,超過2萬個框配種700畝以上的藻類植物,用于預防水質富營養化。
“年底前將完成10公頃的養殖計劃,以高檔的斑魚類為主,如東星斑、老虎斑等。明年下半年后,每3個月養殖面積力爭翻一番,預計3年內可實現產值1億美元。”吳為健信心滿滿地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