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對蝦產業可能已出現拐點,通威股份蝦特料片區總裁王昌翰判斷,蝦料銷量自2012 年開始止增反跌,由上一年的140 萬噸左右下滑至120-130 萬噸。如判斷無誤,這可能是近十年來蝦料首次出現負增長,背后的影響因素主要是華南地區蝦病頻發以致的高排塘率。這種現狀如不加以改變,白蝦步草蝦后塵或許真不只是一個玩笑。
除了多變的天氣這種人為難以掌控的自然條件影響對蝦養成率外,某種程度上來講,蝦病頻發的癥結在于從業者長期以來掠奪式消耗資源促成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忽視了自身素質的提升和對新技能的探索。坦率而言,當前從業者的平均素質、技術水平等,已達不到行業發展的要求。明顯的現象是,技術水平及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較高的企業,近兩年面對蝦病給養殖戶進行塘頭服務時,以往積累的技能、方式所能起到的作用并不顯著。
從業者總有自救的方式,他們開始避開傳統的海水養蝦區域,轉向內陸等淡水養殖區域,因為海水區域致病菌已遍布整個水域且水域飽受污染,并不適合對蝦生長;他們抽取相對潔凈的地下水、利用海鹽等方式試圖提高對蝦養成率。確實有所成效,新興的淡水養殖區域如華東地區,預估今年整體蝦料銷量會有5% 左右的增長;而華南地區這一傳統海水養殖區域,今年則可能下跌30% 左右。但,在慣有的掠奪式發展思維下,華東極可能成為下一個華南。
時至今日,對蝦已發展成一個巨大的產業,也不得不談談可持續發展。現在,從業者也是時候回歸理性,將真正的技術創新當做是產業發展的力,而非“飲鴆止渴”般的創新。對蝦產業可以說是由飼料企業向市場投放賒欠資金發展起來的,并使其短短十余年爆發性增長至130 萬噸的年產量。迅猛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被隱藏在料企的資金順利回籠中。如今,蝦病頻發以致的高排塘率讓養殖戶大面積虧損,料企慣用的以資金帶動產業的方式,其經營風險越發高漲。
不少企業已看到了賒銷的弊端,但產業慣性并非某個人或某個企業能調整過來。縱觀對蝦產業發展,許多從業者原本就是賒銷的既得利益者——業務員靠賒銷上量而職位逐漸上提,經銷商和養殖戶則靠賒銷來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他們會愿意破壞原有的游戲規則?這種思維直接的表現,就是現在很多蝦料企業仍把通過給客戶多點甜頭,作為搶奪客戶資源的利器,而給甜頭無非就是資金上的支持。現在,高發的蝦病迫使蝦料企業需要將競爭的角度遷挪到技術服務上,幫助客戶將蝦養成,才能有足夠的資金回籠。而且,養殖市場的需求也從原先的計較產品性價比等,轉向需要企業能提供一整套養殖方案,成功的養殖方案,這也正成為養殖市場在選擇企業合作時的首要考量點。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