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桑基魚塘甲魚養殖基地。 通訊員供圖
鄉村旅游和農耕體驗教育是可持續發展重要方向
“塘里魚兒肥,基上桑林綠”,在上世紀,這樣的景象在珠三角很多地方隨處可見———具有濃郁嶺南文化特色的“桑基魚塘”,一直是珠三角地區傳統的農耕模式。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桑基魚塘”現在幾乎已消失。不過,在三鄉西山村里的一個農場里,“桑基魚塘”又出現了,而且是以更先進的方式。南都記者走訪了解到,該農場率先在全市開展了改良版的“桑基魚塘”循環種養系統的嘗試,既改善了環境,又創造了經濟效益。
在三鄉西山村內臨山的一個農場里,農場主人林永樂和陸海研經過長達六年的嘗試,成功改良了傳統“桑基魚塘”的生態鏈:即用桑葉來飼養石螺和“四大家魚”,養肥了的石螺和“四大家魚”又是甲魚的餐點,而魚塘里的水、塘泥又是桑樹最好的肥料。桑、“四大家魚”、螺、甲魚、泥,如此循環,組成一個高效的生態系統。
“桑基魚塘”改良的背后,是三鄉推動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縮影。三鄉鎮黨委書記賀暉介紹,該鎮正通過鼓勵創新、引導農業向產業化、園區化發展等方式,讓三鄉既保留傳統文化的生態美,又讓農民共享現代文明成果。
三鄉鎮也把鄉村旅游和農耕體驗教育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作為“人文歷史型”秀美村莊首批市級示范點,三鄉古鶴村目前正按照相關方案推進建設。據介紹,該村正計劃建設大型農民新村,讓村民們集中居住,以保護村落的完整性。
三鄉版“桑基魚塘”
桑枝搖身變工藝品年創利潤數十萬元
在改良版的“桑基魚塘”模式中,桑有著重要地位。在傳統的“桑基魚塘”生態鏈中,摘取桑葉后的桑枝一般成為柴火,但是該基地從山東引入造型優美的“云龍桑”,經過反復的嫁接試種,選擇出符合三鄉本地種植的株苗。
“云龍桑”的桑葉摘取后,桑枝加工成工藝品,用于酒店會所和居家裝飾。桑枝分夏冬兩季收成,時間一般為7月前后或次年1月前后。一個桑樹頭的生長壽命約為10到15年,每一棵桑樹又可以收成約7條枝,每條桑枝售價高峰時達2元/枝,低峰時為1.1元/枝。目前,該農場種植了80畝“云龍桑”,每年可以創造數十萬元的利潤。
靠綠色養殖身價大漲甲魚比市場價高一倍
該農場產出的另一主要產品就是甲魚。據介紹,這里的甲魚和“四大家魚”是混養在同一魚塘中,甲魚平時吃的就是身邊的“四大家魚”和田螺。
三鄉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西山這家農場在飼養過程中不用任何其他飼料和藥品,實現了綠色健康養殖。其中,一只甲魚的養殖周期長達4年,每年都需要購進魚苗進行補充,魚苗來自廣西。為了減少病害,該基地堅持低密度養殖,一畝水面養殖50只甲魚,整個基地一年銷售2000只甲魚。據了解,這種“桑基魚塘”養出來的綠色甲魚一上市就受到歡迎,售價達340元/公斤,比市面售價高出一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