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浙江在線11月04日訊 這幾日,紹興縣陶堰鎮的胡偉祥正在組織人手,準備收割種植在金墅村的20畝水稻。不過,胡偉祥的舉動讓許多人很費解,機械收割水稻既快捷又省錢,為什么胡偉祥要采用人力收割呢?而明眼人知道,因為這里除種植了水稻,還養著甲魚。
繼稻蝦輪作、稻泥鰍混養后,紹興還創出不少新的稻田養殖模式,除陶堰鎮出現稻鱉共育外,富盛鎮的許國明實施了稻蛙共生,這些模式都給當地的養殖戶帶來了不少收益。
“這片地是我倆合作的,我負責種稻,嚴如坤負責養殖甲魚。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看看能不能有更好效益。目前來看,一旦市場打開,效益還是很不錯的。”胡偉祥說道。
胡偉祥稱,之所以選擇甲魚和水稻混養,主要是基于甲魚的生長習性。因為甲魚的生長活躍期大約在每年的四月下旬至十月中旬,其他時間,甲魚一般躲在洞里“冬眠”,不影響水稻種植。而且水稻生成還可為甲魚提供一個良好的養育環境,而甲魚的排泄物可為水稻添加肥料,形成一個相互共生的循環生態鏈。
據胡偉祥介紹,如果養殖著甲魚,這片水稻既不施肥,也不打農藥,這片水稻還因此成了綠色種植基地,但因為不施農藥、化肥,對水稻的產量有一定影響。不過,因為養殖著甲魚,就不能用機械化收割,這20畝水稻只能采用人工收割,對種植水稻而言,無疑增加了成本。
“雖然水稻的種植成本高了,產量相對于施農藥的水稻田少了一些,但這一切與甲魚帶來的收益相比,都不算什么。”胡偉祥顯得十分自信。
負責養殖的嚴如坤掰著手指給記者算甲魚的養殖經濟效益,與市場上60~80元每公斤的甲魚不同,稻田養殖的甲魚帶有一種“野味”,與工廠化養殖相比,無論品質、口感都占有優勢,所以,他們養殖的甲魚能賣到240元每公斤。一畝稻田能產出200多只甲魚,這些甲魚大的有1~1.5公斤,小的0.5公斤多,如果按照1公斤一只計算,一畝田大約能產200公斤甲魚,即可獲得48000元的產值。
嚴如坤認為,與普通水稻種植相比,稻鱉共育模式至少能讓每畝田增收五六千元。
富盛鎮義峰村許國民在水稻田里養殖的虎紋蛙,最近也為他額外增加了一筆不小的收入。許國民說,稻蛙共生這種養殖模式是他和紹興文理學院合作的項目。
“虎紋蛙是一種肉蛙,和其他蛙相比,這種虎紋蛙生長速度奇快,三四個月就能長到三四兩一只,別的蛙則需要一兩年才能達到這個重量,所以,經濟效益很高。除此之外,虎紋蛙還能幫助控制稻田病害,一舉兩得。”紹興文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羅文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