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1月13日,從美國引進的池塘循環流水養魚技術(IPA)在江蘇省吳江市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平望漁場試驗點驗收。驗收數據顯示,1號流水池單產達到123公斤/立方米,產量比普通技術提高了200%。農業部漁業局副局長李書民表示,池塘循環流水養魚技術環保高效,整個生產過程中循環利用,零水體排放,更加有利于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中國水產養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為5907.68萬噸,而淡水養殖產量2644.54萬噸,淡水養殖總面積5907476公頃。池塘養殖仍是中國淡水養殖的主要方式,其產量占淡水養殖總產量的70.6%。
雖然中國的池塘養殖歷史悠久,養殖水平較高,但也面臨了很多新的問題和挑戰。淡水養殖技術專家周恩華介紹,目前池塘養殖存在產量低、養殖水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養殖設施簡陋、膨化浮性飼料使用普及率較低等問題。
據介紹,池塘循環水養魚技術始創于8年前,由Jesse Chappell博士(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奧本大學教授)與合作者Butch Wilson(阿拉巴馬州的一名水產養殖戶)研發。該技術在美國農場里已示范多年,預計增產300%。
今年4月,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將該技術引入中國,旨在解決中國水產養殖行業在過去十年里不斷增長的生產成本問題,如土地、飼料、能源和人力成本的增長。美國大豆出口協會首次在江蘇省吳江市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進行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水養魚技術示范試驗點。
據悉,該技術將傳統池塘“開放式散養”模式創新為新型的池塘循環流水“圈養”模式。在流水池中“圈養”吃食性魚類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其排泄糞便的范圍,并能有效地才收集這些魚類的排泄物和殘剩的飼料,通過沉淀脫水處理,再變為陸生植物(如蔬菜、瓜果、花卉等)的高效有機肥。這樣,既可以解決水產養殖的自身污染、耗能和水資源等根本問題,同時又做到化廢為寶,增加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唐慶寧表示,目前國內水產業主要面臨三點難題:食品安全、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短缺,因此必須要發展水產技術。與傳統的池塘養殖模式相對,循環流水養魚技術具有提高產量和業績、提高成活率、提高飼料消化吸收率,降低飼料系數,實現零水體排放、減少污染,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勞動成本等優點。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