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海鷗島開闊的灘涂上,連片的白色水產保溫大棚越來越多。日前,記者在廣州市金海健康生態水產養殖基地看到,該公司今年新建的200多畝鋼管大棚整齊排列著,大棚地面部分最高處3米,地下深挖1.6~1.7米。今年番禹區大棚魚蝦面積再擴大600多畝,目前,全區大棚魚蝦養殖面積已達3600多畝。
魚蝦進溫室
入冬以來,天氣逐漸轉冷,晝夜溫差也開始拉大。記者走訪了番禹區幾個水產養殖基地,發現今年很多養殖戶都采用了水產保溫大棚給魚(蝦)塘進行保溫措施。
“水產保溫大棚鋼骨架支已于兩個月前搭建完畢,薄膜在一個月前鋪設好的。”廣州市金海健康生態水產養殖基地有關負責人陳先生告訴記者,采用水產保溫大棚養殖南美白對蝦,長勢快,成活率高,當造畝產量達400公斤。”南美白對蝦的最佳養殖溫度在20℃以上,溫度過低,蝦就不進食甚至死亡,水產保溫大棚可以把水溫控制在適宜范圍內。“采訪當日,溫度很低,基地四周到處彌漫著冷空氣,記者觀察了一下隨身攜帶的溫度計,顯示當下室外溫度9℃。為了體驗一下溫室大棚的保溫效果,記者隨陳先生走進大棚,剛一掀開大棚門,頓時迎面撲來一陣暖暖的熱氣。蝦塘堤圍四周鋪設著黑色的防滲層,蝦塘內水底增氧機轉動著葉輪“辛勤地”勞作著。“建起大棚后,對蝦養殖水溫穩定,養得輕松,蝦塘應對天氣變化能力強了,而且能提早或推遲對蝦的起捕和銷售時間,錯開上市高峰,養殖效益更高了。”陳先生說。
在石樓萬興海鷗水產養殖基地,記者看到一片片的魚塘被白色的保溫大棚覆蓋起來,遠遠望去,好似茫茫白雪。據養殖基地負責人吳先生告訴記者,該基地面積300多畝的21個魚塘全部搭建了水產保溫大棚。“以前沒有搭建保溫大棚的時候,曾經凍死了很多魚,有一年直接損失四五百萬元。”吳先生說,現在采用保溫大棚養魚溫度穩定,產量高,減少了風險和損失。
據悉,大棚養殖魚蝦屬反季節養殖的一種方法。通常情況下,是在養魚池上搭建鋼構大棚,以提高塘水溫度,做到一年四季都可以均衡生產。用大棚保溫養殖技術養殖魚蝦也促進了傳統粗放型漁業向健康、生態、高效的現代漁業轉變。
據石樓鎮農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鎮以設施農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切入點,推廣建設水產鋼管保溫大棚3000畝,水產養殖年畝產量由1000公斤提高到1250公斤,增加了市場有效供給。抵御了自然氣候的風險,確保了魚(蝦)塘安全過冬,大大提高了成活率,抵御了市場風險,解決了無冬棚保溫水產品同時集中上市,銷售難、價格低的問題。
搭棚有創新
過去,水產養殖戶主要采用杉木作冬棚主梁,杉木和松樹樁使用周期較短,維護比較麻煩,且由于其抗壓力不強,遇到強風天氣容易出現折斷現象,造成冬季溫棚損壞、水溫急劇下降以及引發養殖魚蝦發病和死亡,給養殖戶造成損失。區農機辦總結經驗,開展技術創新,制定推廣水產保溫大棚建設技術標準,與傳統保溫大棚相比,該項技術在立柱、橫梁、緊線樁等材料方面做了較大改進,其中立柱、橫梁采用熱鍍鋅管,入水部分套水泥管代替杉木,用角鐵套水泥柱代替松樁。該項技術延長了保溫材料的使用壽命,傳統杉木保溫大棚骨架使用壽命是2~3年,鋼混合結構保溫大棚骨架的使用壽命是8~10年,直接促進了冬季保溫大棚養殖發展。
據了解,番禹區擁有優越的氣候和水土條件,搭建保溫大棚發展水產養殖成為番禹區漁業的一大特色。水產保溫大棚利用溫室原理,吸收太陽短波輻射,提高水溫,大棚內局部封閉的空間,大大減少了熱量對流損失,水的巨大潛熱有效抵御了冬季的寒冷,使養殖打破了水產養殖季節性限制,實現了反季節和均衡上市,保障了市場供應,提高了養殖經濟效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013年,番禹區利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補貼建設水產保溫大棚630多畝,補貼金額近300萬元,惠及農戶29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