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新華網甘肅頻道消息 記者從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獲悉,我省加快漁業科技創新,開展甘肅特有魚類及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馴養、人工繁殖及育苗技術研究攻關,取得了各項新突破,保護了漁業種質資源。
我省境內黃河、長江、內陸河等水能資源豐富,擁有魚類73屬106種,兩棲類12屬24種,水生爬行類2種。其中,秦嶺細鱗鮭、大鯢、細痣疣螈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黃河裸裂尻、齊口裂腹魚、蘭州鯰、黃河鯉、厚唇重唇魚、裸鯉等26種土著魚類在國內獨具典型性。但隨著人口增長、環境變遷、水電站建設等,破壞了水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對此,我省漁業部門加強人工馴養繁殖,以增殖放流水生動物,恢復水產種質資源。
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去年加大了以蘭州鯰為主的黃河土著魚種質資源保護,培育蘭州鯰魚苗3萬尾。開展秦嶺細鱗鮭人工繁育、早期胚胎觀察、個體繁殖力、年齡鑒定等生物學研究,實施全人工顆粒飼料投喂試驗,成功孵化魚苗5萬尾,增殖放流3000尾,馴養繁育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并從青海引進青海湖裸鯉魚苗,在劉家峽水庫網箱養殖,魚苗發育成熟后,首次成功開展了人工孵化,這項人工孵化技術突破了青海湖裸鯉原來在半咸水中生長生存,在淡水中產卵的習性,為我省規模養殖裸鯉提供了技術支撐。還開展了重口裂腹魚等土著魚類的網箱養殖試驗。通過對各類魚苗的人工成功繁育,全年為全省增殖放流提供魚苗500萬尾,有效恢復省內天然水域魚類種群數量,改善和優化水域群落結構,維護了生物多樣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