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由于養殖面積逐漸增多,消費市場日益飽和,近兩年生魚來價格波動大,猶如坐山車般跌宕起伏。隨著浙江、湖北、湖南等地生魚養殖的面積逐年增多,廣東占全國生魚總產量的比例逐年降低。2013年廣東生魚產量占全國6成左右,仍占較大比例。相對其他省份,廣東擁有氣候、地理環境、養殖技術等優勢,生魚的養殖密度越來越大,產量越來越高。然而,隨著原料價格、塘租等上漲,廣東養殖生魚的利潤比卻越來越低。這里的內因、外因,一直困惑著當地諸多從業者。
將目光投向順德杏壇、勒流、南海九江、中山三角等廣東主要生魚養殖地區,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地毯式排查,最終收回103份調查問卷。《農財寶典》淡水漁業研究室將全面分析和解讀廣東養殖生魚現狀、投入品市場格局和產業鏈分布等,希望助您了解廣東生魚市場的前世今生。
養殖集中于佛山中山 飼料市場容量25萬噸
生魚屬硬骨魚綱、鱸形目、攀鱸亞目、鱧科、鱧屬。目前我國養殖的主要品種有烏鱧、斑鱧及其雜交種,而生魚即為它們三者的俗稱。其中以外地(山東、湖南等地)烏鱧為父本、廣東斑鱧為母本雜交繁育出的子一代雜交生魚被譽為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養殖品種。雜交生魚抗病性強、生長速度快、耐低氧,適合高密度高產養殖。
90年代初順德地區率先開始養殖生魚,于2003-2004年大規模養殖,至今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目前,廣東地區的生魚養殖區域主要集中在佛山(南海、順德、三水、高明)、中山(東鳳、東升、三角、民眾)、江門(新會、鶴山)、清遠(英德、清新)等地,總養殖面積為4.5萬畝左右。其中,順德約2.5萬畝,中山約1萬畝,南海約7000畝。順德、南海、中山三地的養殖面積占整個廣東生魚養殖面積的90%以上。


據《農財寶典》淡水漁業研究室調查統計,按照順德、南海等地目前料比1.1-1.2(養殖周期7-9個月)、平均畝產1萬斤計算,一般投用飼料達到5-6噸/畝,2012年生魚飼料市場銷量約25萬噸,2013年大約降至20萬噸,同比下降25%左右。

據了解,全國共有8萬畝的養殖水面精養生魚,廣東占將近一半。廣東養殖生魚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氣候、地理條件的差異使得廣東地區生魚長速快、產量高,占全國生魚產量的6成左右,其中8-9成的產量遠銷湖北、浙江等地。
高密度養殖 養戶開始重視調水
廣東養殖生魚多年,養殖技術純熟,飼料配方技術發展也相對成熟。然而,隨著塘租、飼料、藥品等養殖成本 據了解,目前珠三角養殖生魚的模式主要是精養,順德勒流的投苗密度甚至在兩萬尾/斤以上,產量平均達到1.4萬斤/畝左右。雜交生魚的出現源于市場對養殖品種產量高、生長周期短等的追求。這一追求偶然中獲得了一個優良的養殖品種,并使人工飼料取代冰鮮魚料喂養成為可能。隨著養殖技術的提升及生魚自身所具備的生理條件——耐低氧,畝產量大為提升。目前廣東珠三角地區生魚產量從最初本地種的500斤/畝,增漲至現在平均1萬斤/畝左右,翻了將近20倍,并遠高于長江流域生魚養殖區域4000斤/畝的平均水平。
高產量源于高密度,病害隨之越來越多。目前生魚主要存在爛身、諾卡氏菌、肝膽重大、氨氮中毒等病害。這些病害主要是由于養殖密度過大、水源變成等原因造成。 “生魚這么高的密度,一定要提前調水預防,如果出事后再調水,效果已經很小。”有關行業人士表示,生魚的養殖密度過高,養殖技術水平要求高,一定要形成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觀念。因為出事后再調水只是杯水車薪,作用不大。然而,這么高的養殖密度,養殖到中后期調水也很難起到大作用,需要改底換水才能養好生魚。
從2011年開始,不少廠家開始大力推廣調水產品,養戶使用調水品的費用也逐年增加。目前,大大小小的藥品廠家不計其數,而且幾乎所有的飼料企業都配套生產調水產品。據統計,目前養殖一造生魚的藥品成為平均為1000元/畝,按照廣東4萬畝的面積計算,藥品市場高達4000萬元。因此,這個市場匯集了不少藥品廠家。
由圖1-圖3可知,養殖生魚的藥用成本從2009年的400元/畝增加至2013年的1000/畝,藥用成本逐年增加。而養殖一造生魚所需的調水品比例從2009年的13%增加至2013年的34%,而消毒、殺蟲類分別從2009年的35%、42%下降至2013年的20%、30%。因此,生魚藥用成本的增加主要體現在調水類費用的增加。
追求高產量 價格起伏不定
由下圖可以看出,生魚一般在每年的7、8月是價格高峰期,一般在9、10月后價格開始低迷。這是由養殖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據調查了解,廣東生魚全年市場批發價波動的基本規律是:春節后至8月中,市場上舊魚為主,價格受存魚量的減少總體呈逐步上升趨勢——期間3-4月因魚剛越冬,身體較瘦,養殖戶大多惜售,存塘蓄養增肥的意愿較高;而臨近5月生魚開始產卵,養殖戶需要在產卵前將生魚出售,以免魚體消瘦。3-5月份魚價會比較混亂,5月后價格持續上揚至8月中旬新魚開始出塘。8月下旬至11月下旬,特別是10-11月份飼料廠開始回收飼料款,養殖戶需要賣魚償還,此時出現全年賣魚高峰期;期間隨著新魚上市量的逐漸增多,價格呈下落趨勢,并跌至全年價格最低谷。12月至春節前,因長江流域等外省生魚主養區域氣候轉冷,生魚開始越冬,上市量少;同時廣東本地生魚經過10-11月份出魚高峰期后,余留下的魚量也較少;市場上總體存魚量少,因而價格開始上揚,至春節前半個月左右,價格達到全年最高。
一般情況下,養殖生魚主要分三批出魚,即頭批魚、中批魚、尾批魚。頭批魚的投苗時間一般在4、5月份初,出魚時間在當年的10-11月;中批魚的投苗時間在5月中至6月,出魚時間在當年的12月-次年的4月;尾批魚的投苗時間在7月,出魚的時間在次年的7、8月。
因為養殖時間越長,風險越大,而且投資也會不斷加大。因此,不少養戶往往選擇養殖頭批魚,所以長期以來都是每年的7、8月價格高,9、10月價格開始回落。
據《農財寶典》淡水漁業研究室統計,全國生魚需求量平均100萬斤/天,一年的需求量大概約為4億萬斤。然而,按照廣東產量平均1萬斤/畝,一年的產量便達到4億萬斤左右,僅廣東地區的供應量便超出全國的需求量。因此,2013年生魚價格整體持續低迷。
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7月份,生魚價格一路走好,平均2斤以上的炮頭生魚統計最高時曾達到12.8元/斤左右的好價格,但從2012年8月開始,魚價直線下降,在2013年3至4月份甚至跌到5元/斤左右的低價。目前,生魚價格逐漸回暖,2013年9-11月,新魚頭批魚開始上市,利潤普遍超過1元/斤。目前的生魚價格是較為理性的價格。
每年4-5月為珠三角生魚養殖集中放苗時間。受2013年初價格低迷與4-5月頻繁強降雨雙重影響,2013年生魚的養殖量比2012年度減少約30%,且放苗時間整體推遲了一個月左右。2013年生魚頭批魚上市量為近幾年最低水平,中批或尾批魚上市量可能比往年較多,因此,今年生魚的價格走向可能也不會樂觀。
由于生魚的斤利潤不高,大多時候只有1-2元/斤(2012年的歷史最高價格僅僅持續3個月),因此,大部分養戶只有不斷增加產量才能提高利潤。高產量、消費市場飽和,加上浙江、湖北等地生魚養殖面積增多,因此,近幾年珠三角生魚價格跌宕起伏。
此外,廣東不少養殖戶跟風、從眾心理強,大多養殖戶缺乏養殖規劃,雜亂無序,這也是生魚價格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