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年來,青田縣仁莊鎮黨委、政府積極推進科技創新,相繼創建“滿田紅”稻米品牌、推出“五彩米”等精品特色農業,走出了一條“產品精品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綠色化”的生態精品現代農業發展道路。2013年,該鄉還成功創建了我縣唯一一個市級生態精品現代農業發展示范鄉鎮,并積極探索出了稻鱉共生系統,讓畝產值從8千元一躍到了1萬元,為村民拓寬了致富路。

積極探索育出萬元田
連日來的晴好天氣,讓稻田里才結束冬眠的鱉也時不時來冒個頭。日前,在仁莊鎮雅林村稻鱉共生基地內,村黨支部書記董冠宗正趁著天氣晴好查看稻田里鱉的情況。而他,便是該村稻鱉共生系統首個實踐者。
“效益不錯,去年弄了4畝地試養了600只,多賺了9萬塊呢。”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董冠宗對自己的選擇倍感慶幸,得益于去年試種稻鱉共生模式,讓他的年收入達到了15萬元。身為雅林村的黨支部書記,在這之前,董冠宗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讓村民口袋更加厚實,讓大家生活得更好,當聽說該鎮魚米鄉農產品產銷合作社打算引進鱉種在稻田里進行仿野生養殖,他便積極參加了。
2013年,董冠宗在合作社和該鄉農技員的幫助下,在自家的稻田里開辟了4畝地,開始了稻鱉共生種養模式。同時,他還鼓動村民委員會主任吳靈廣一同參與其中,兩人共開辟了8畝地試養了1200只鱉。
“買來的鱉種都是七八兩大的,養到一斤半左右就可以賣了。”董冠宗說,為了保證鱉的存活率和肉感,通常選擇七八兩大的鱉種進行養殖,差不多養一年就可以銷售,而這樣的仿野生養殖方式,也得到市民喜愛,在青田本地市場賣到150—200元一斤。
村民參與共發展
“我們這兒的水質比較好,屬于一類水標準,而我們稻鱉共生系統的鱉是仿野生方式養殖,只會給鱉喂一部分飼料,而他的主要食物來自稻田里、水稻葉上的蟲、蛙等天然飼料。”魚米鄉農產品產銷合作社負責人付春雷介紹道,稻鱉共生是一種立體式生態養殖模式,一畝地大約能養300只鱉,大概有5000多元的收入,在保證農產品綠色無污染的同時,實現了農民的增收。
現如今一畝地能產600斤大米,按8元一斤的價格銷售就有約4800元收入,加上養鱉效益,一畝能達到1萬元。成功的試養,讓村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大家紛紛主動參與其中。
“養得好,有前景,大家都喜歡,今年我們也準備弄個三四畝試試。”雅林村村民吳陳光說,村兩委干部的帶頭試養,給了他很大的信心,所以也鼓足勇氣準備試一試。原來,身為一名老種植戶吳陳光一直十分矛盾,想嘗試卻又不敢試,所以,在村兩委干部帶頭試種的一年中,他經常會到基地走走、看看,最終試養的成功讓他看到了前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