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400畝水面,600萬立方米庫容,年產鮮魚8至10萬斤的科左后旗散都水庫,是1958年建成的全區第一座沙漠水庫。由該庫和馬蓮河自流灌溉的22000畝稻田,形成了散都蘇木得天獨厚的地理自然條件,是一處勝似江南美景的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散都蘇木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大面積種植水稻,成為當地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為了使水稻增產增值增收,旗老科協從2012年開始,前往全國著名的“蟹稻之鄉”遼寧省盤山縣胡家鎮學習考察稻田養蟹技術。他們對技術規程、養殖管理、發展前景、市場運作、經濟效益及產品銷路進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認定了這項“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的低投入高產出,借助農業發展特色養殖的好項目。由此,稻田養蟹這一特色養殖項目開始在散都蘇木萬畝稻田中悄然興起。
農民對一新興產業的接受,總離不開示范引路眼見為實這一過程。針對這一狀況,旗老科協深入農村展開調研,發現散都蘇木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可以依托活水種植水稻的優勢,示范推廣稻田養蟹來增加稻農的收入。2012年,他們在散都蘇木敖包嘎查選擇8戶稻農的143畝稻田進行稻田養蟹示范,除2戶因管理不善跑蟹外,其余6戶均獲得成功。2013年,稻田養蟹擴展到200畝,經過平均測算,其中成蟹出售、水稻增產、稻米增值三項,每畝蟹田就比普通稻田增收1414元,每戶平均增收2.8萬元。
稻田養蟹是利用扣蟹到成蟹的生長期與水稻成熟期相近的原理,河蟹以稻田內的一些生物為食,水稻以河蟹的排泄物為肥料,從而達到二者有機結合,真可謂“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由于河蟹對化學藥品非常敏感,所以稻田不能使用除草劑、殺蟲劑、化肥,蟹稻和河蟹均達到了無污染、無公害的要求。稻田養蟹真正做到了“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的立體生態、環保高效農業模式。
兩年的示范證明,稻田養蟹每畝收獲成蟹26.8斤,收入達800元。水稻畝增產10%,蟹稻比普通稻米每斤多賣0.3元錢,畝增收330元,每畝少使用化肥、農藥等可節約130元,稻田養蟹每畝為農民增加純收入1400元。當地的散都馬蓮河水稻專業合作社稻米加工廠通過對蟹田大米深加工、精包裝,每斤大米比市場價高出1元,去年合作社稻米加工廠生產的10萬斤蟹田大米為企業增加效益達10萬元。
據匡算,后旗30萬畝水稻如全部實施稻田養蟹,每年可為農民增加收入4億元,企業增加效益2.3億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