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我最早聽說這個品種是在2013年初,當時臺灣泥鰍是作為一個政府推廣新品種引進的。”順德區藝強生態水產養殖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日藝說。
事實上,早在1年以前,很多人對這個品種還比較陌生。直到去年年初,臺灣泥鰍作為新品種引進。不少人被它的長速快、個體大所吸引,認為這條魚有利可圖。最后,臺灣泥鰍養殖以順德為原點,慢慢地火熱了起來。
其實上,早在2012年下半年,本刊記者在海南屯昌的南寧遠東農牧魚發展有限公司就有見過這條泥鰍。當時,來自臺灣的羅非魚苗老板陳煌奇已經在他的基地進行泥鰍的苗種繁殖實驗。當時,他還給我們播放了一段在臺灣泥鰍養殖基地拍的臺灣泥鰍養殖視頻,視頻里的泥鰍,每條基本都在150g以上。
中山是橫欄臺鰍養殖場的老板梁權鋒對臺灣泥鰍曾如此評價:“周期短,見錢快,是臺灣泥鰍最大的優勢。”
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開始關注這個新品種,于是,不少廠家嗅到了商機。短短半年時間,很多育苗場都陸續推出了臺灣泥鰍苗,各大飼料廠從中看到商機,先后推出了臺灣泥鰍的專用飼料。
養殖周期短,利潤空間大
據順德區祥勝水產養殖場老板黎祥顯介紹,臺灣泥鰍對魚塘、水質、增氧環境和防病環境的要求比養生魚的還要低。一般6~7畝的水面,只要在白天開機增氧即可。在養殖過程中,沒有大的病害情況出現,平時的投喂、管理相對也比較簡單。在養殖4~5個月后,規格就可達到10條/500g,而同樣的時間內,本土小泥鰍的一般只能長到30條/500g。“在這么短時間內養成如此大規格的泥鰍,這樣的生長速度是本地土泥鰍遠遠比不上的。”黎祥顯說。
那么它的市場價格又是如何呢?
據黃日藝介紹,在2013年7~10月,規格為10條/500g的臺灣泥鰍價格一般在30元/500g以上,曾一度炒到37~38元/500g的高價。當然,那段時期養殖的成魚主要是流入苗場,少有進入消費市場。“這樣的高價并不代表消費市場對這一條魚的真實反應。”黃日藝分析道。
2014年初,沒有了苗場的熱炒,臺灣泥鰍的成魚價格與寸苗的價格也慢慢降下來。截止1月中旬,規格為15條/500g的成魚價格也跌至16~18元/500g。
據黃日藝介紹,目前,養殖臺灣泥鰍的成本一般在10元/500g以下,利潤空間依然很大。黎祥顯曾說:“不要說現在的價格有17元/500g的價格,有13元/500g我都養了!”他表示,若具備穩定的銷售渠道,保守估計就有3元/500g的利潤空間,這不是每一個水產品種都能達得到的。
苗價高,平均畝產少,養殖成活率低
至今,本土的小泥鰍還存在繁育難的問題,孵化率低。而據新優特水產種苗場老板何保祥介紹,臺灣泥鰍的苗種孵化要求比較低,有孵化池再加上良好的管理即可做苗種孵化,而且價格很高,據了解,去年7月,當時臺灣泥鰍的寸苗(3~125px)價格曾炒到0.35~0.4元/尾。很多苗場都看好這一新品種的發展,覺得有利可圖,一時之間,苗場遍地開花,也存在一定的亂象。由于種苗場對繁育技術掌握的程度不同,做出來的苗的質量也有優劣之分,標苗參差不齊。
因此,在業內有一種普遍的說法:“臺灣泥鰍的種質開始退化了。”針對這個問題,黃日藝不以為然。他向我們介紹,一個新品種一般不會有種質退化的問題,目前所說的種質退化主要與一些苗場使用未達到性成熟的成魚做種鰍有關。一般而言,泥鰍要養殖2~3年才會達到性成熟,達到做親鰍的標準,孵化出來的魚苗質量相對也較高。但是,目前市場上流通的魚苗有一部分是由養殖一年甚至是半年的成魚充做種鰍孵化出來的。這樣的魚苗質量之劣可想而知,有種質退化的傳聞也就不足為奇了。
苗種直接影響著成魚的養殖。劣質的魚苗可能會讓養殖戶血本無歸,即便是優質的魚苗,養殖戶也不見得能夠養殖成功。何保祥說:“臺灣泥鰍的養殖成活率一般在2~3成,甚至更低。”還有的養殖戶出現排塘情況,據順德的養殖戶張老板介紹,他有一口塘,放了10萬尾魚苗下去后,過了一個星期,滿塘都撈不出幾條魚花來。
而鑒于新品種的特性,養殖技術尚未成熟,養殖戶又不敢輕易嘗試高密度養殖,放養的密度并不大,一般在2萬~6萬尾/畝。以每畝放苗5萬尾/畝、成活率3成、規格10條/500g計算,一年養兩造,養殖戶一年的產能也只是達到1,500kg/畝·年。而且,臺灣泥鰍的寸苗售價一般為0.08~0.2元/尾,這樣的苗價成本相對而言較高。以放苗5萬尾/畝,苗價0.1元/尾為例,一年兩造,苗的成本就高達10,000元/畝·年。這樣高的苗價成本,養殖一旦失利,損失是比較大的。
養殖存在盲目性
目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珠三角地區的臺灣泥鰍養殖水面達到1萬畝。不過,臺灣泥鰍養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養殖戶在尚未了解到種苗的來源、養殖技術要求以及成魚的銷售渠道時,被苗場哄抬的虛高價格所吸引,跟風養殖。一時的狂熱并不能維持一個產業的發展,何況,2013年,珠三角地區出現的臺灣泥鰍養殖熱潮是有其特殊原因的。以順德地區為例,在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順德地區的生魚養殖,由于盲目擴大養殖規模,導致生魚產能過剩,魚價暴跌。在養殖戶為養什么而煩惱的時候,臺灣泥鰍適時出現了,這對于養殖生魚走入困境的養殖戶而言,無疑是一個希望,搏一搏說不定還有一條出路。黃日藝說:“目前養殖臺灣泥鰍的人,主要是兩種人,一是有空塘的養殖戶,二是在去年年中賣掉生魚的生魚養殖戶。”在短時間內沒有更好的品種可以選擇,臺灣泥鰍的出現,理所當然會成為首選。當然,也不乏看好這一新品種的發展前景而投入養殖的人。
在2013年的10月以后,養殖戶開始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賣給誰?銷路問題給很多養殖戶潑了一盆冷水。臺灣泥鰍的養殖業開始退熱。有些人也開始觀望。
供求矛盾,銷售渠道未打開
目前,養殖戶普遍以養殖10條/500g的大規格泥鰍為主,甚至更大。只有這樣,才有產量,效益才有保障。如果養小規格的成鰍,產量上不去,養殖戶不樂意。但臺灣泥鰍的個體太大,很多消費者都不敢買,而且它的體色與本地泥鰍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在市場上的接受度和認可度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廣東何氏水產有限公司采購部經理胡肖珍也表示,大規格的臺灣泥鰍在市場上并不如小規格的受歡迎。供與求出現矛盾,產品與市場需求不相符合。
但在外省地區、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的市場空間是相當大的。黃日藝表示,目前,很多做水產流通的人也在努力拓寬它的銷售渠道,他也試圖做廣東省內市場的開發。
截止目前,除了苗場的需求外,臺灣泥鰍并沒有具體的銷售渠道。有業內人士透露,在川、渝、魯等省份具備消費能力,市場上雖然也有一定的銷量,一些魚中也在收購臺灣泥鰍,但是量都很小,一次只能抓幾千斤甚至是幾百斤,這遠遠不能解決養殖戶的出魚需求。
對于一個養殖時間不足兩年的新品種而言,它存在著很多不足,無論是種苗培育、養殖技術還是流通渠道,但并不能因此而否決它的存在價值。隨著市場對臺灣泥鰍的接受度增強、銷售渠道的完善和養殖技術的逐步成熟,這一新品種還是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的,畢竟,它的利潤空間非常具有誘惑力。
無規矩不成方圓,臺灣泥鰍養殖要長久發展,就應該有所規范,最起碼要規范臺灣泥鰍苗場的生產,保障魚苗的質量,為成功養殖提供基礎。“當然,目前最重要的是,要盡快打開臺灣泥鰍的消費市場,建立銷售網絡,否則,誰也無法預料,這一新品種能夠走多遠。”黃日藝說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