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令老饕心心念念的新鮮美味,一邊是讓漁民幾近絕望的殘酷現實,長江刀魚,似乎正在一條不歸路上越走越遠。從1973年的年產3750噸到2002年的不足百噸,再到2011年的12噸……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一路上,多了關心刀魚、研究刀魚的熱心人。
有人說,“出水即死”的刀魚不可能人工養殖。因為刀魚應激反應強,性格暴躁,一旦觸網會拼命掙扎直到精疲力竭,所以只要漁民一收網,撈上來的基本都是死魚。
減少刀魚應激反應
江陰漁民鄭金良就不信這個邪。打小生活在長江邊的他,自2000年就踏上了“長江三鮮”養殖的漫漫長路。在繁殖河豚魚成功后,鄭金良把工作重心轉到了脾氣更為剛烈的刀魚上:“其實,只要水溫在15℃以下,最好在10℃左右時,捕獲的刀魚是可以成活的。而且,在拉網捕魚時,不要讓刀魚長時間觸網。”通過“灌江納苗”技術從長江引水,鄭金良的養殖基地如今已有了近萬尾養殖刀魚。
但這并不能讓鄭金良感到滿意:“無論是從口感、個頭、還是存活率上,跟我的理想還有很大差距。”
2012年,刀魚的身價達到有史以來最高。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林浩然也把目光聚焦到了長江刀魚上。他帶領學生在泰州的長江名貴魚產學研中心開設了院士工作站,著手開展“長江刀魚馴養應激的生理反應及其調控技術”課題研究,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刀魚的馴化養殖,改掉刀魚的“暴脾氣”:“通過提取魚體腦垂體、腎腺分泌物來測試魚體血糖含量,可以了解在應激條件下刀魚體內基因表達的變化規律,從而緩解、減少刀魚的應激反應。”
在泰州市東北部的江蘇省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內,記者找到了位于秋雪湖畔的長江名貴魚產學研中心。近千平方米的溫室內,32個藍色標準化魚池排列整齊。每個魚池直徑6.4米、深2米,里面養著刀魚、鰣魚、中華鱘等名貴魚類。
“一個這樣的魚池,最多可以養200尾刀魚。池里的水都是長江水直接引入,水底裝著傳感器,通過物聯網技術,科研人員在電腦上就可以得知池內的水溫、PH值、溶解氧等技術指標。”中心負責人游華斌告訴記者,“2012年第一次試驗時,我們一共進了8萬尾刀魚苗,結果一下就死了7萬多尾。但現在,我們這里的存活率已經達到了95%以上。”
分不同階段喂餌料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是長江名貴魚產學研中心的又一技術支持方。研究人員每天都會與中心的工作人員一起對刀魚進行馴化、喂養、監測。
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處處長、研究員顧若波告訴記者,通過一系列實驗,他們已經在刀魚運輸和養殖上摸索出了一定門道:“比如傳統運魚要充氧,但如果充了氧,水一直在動,容易引起刀魚的應激反應,一沖撞,刀魚的內臟就容易受傷。所以,我們在運輸過程中寧可控制刀魚的密度,同時調解水溫和PH值,加適量的鹽以減少應激反應。”
“野生的刀魚絕不會冒險到水面上來吃食,但在我們這,多數通過馴化的刀魚已經能到水面上吃上浮餌料了。事實證明,刀魚的應激性是可以通過馴化降低的。接下來,我們就在等五六月份第一批刀魚產卵了。”言語間,游華斌顯得信心滿滿。
顧若波告訴記者,刀魚人工養殖的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餌料,“刀魚不吃人工餌料,而且不同生長階段刀魚所吃的餌料還不一樣,一年以下的刀魚,吃一種輪蟲;長大以后,以吃小蝦為主。之前也有企業人工繁育刀魚苗成功的,但因為開口餌料沒解決,繁殖出的魚苗成活率很低。現在,我們就在做餌料方面的研究。”
據顧若波介紹,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和目前江蘇幾家研究刀魚人工養殖的企業都有著密切聯系與合作:“大家各有各的特點,但有的最多只能說是"小試"成功,"小試"完了,還有"中試"。照目前進展來看,人工繁殖的刀魚要想真正走上餐桌,至少還需要3到5年時間。”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