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水產養殖風險高,農民保險需求急切,但是一般的保險公司不愿意做。為什么呢?保險公司很難真實了解保戶受到的損失,道德風險難以控制,因此水產養殖成了“保險陽光照不到的角落”。安信農保在上海的南美白對蝦養殖保險上,實現了突破。
上海集賢蝦業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胡忠,同時還是上海奉賢安信農保水產養殖互助組組長,從事水產養殖27年。2001年奉賢開始南美白對蝦的養殖。他說,這是一個技術含量高、養殖風險大的行當,一年損失需要兩年來補。安信農保介入后,整個產業鏈得到了提升。
胡忠介紹說,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以后,采取封閉式養殖,交叉感染沒了。不再用藥,也省去了藥物管理。一開始,養對蝦不用藥養殖戶睡不著,后來他們的想法慢慢改變了。
蝦吃了藥,能出高收購價的加工企業不要了。合作社有1800噸的冷庫,可直接出口歐盟。但是只要檢出有一批蝦用藥了,兩年內都不準出口。
養蝦的風險一直存在,養殖戶都想多賠點。
賠不賠,賠多少,安信做了個明智的選擇,養殖戶的理事會有發言權。合作社參與投保,養殖戶不參與。理事會有互助聯保模式,保險公司技術上指導,理賠流程合規,嚴格把關。一個規范的制度慢慢形成。
胡忠用“地方武裝管地方武裝”來形容互助聯保:“業務員勘察現場,我們在旁邊建議這個不能賠,告訴業務員為什么不能賠。賠付率低了,對合作社有獎勵制度,獎勵是大家的。”本來靠幾個業務員管5萬多畝水面,互保模式形成以后,農民之間相互了解,自己監控。
這個機制,并不是把理賠壓得很低。當年度保費沒有全部賠完,留在合作社,作為防災減損投入。保險公司還負責對農戶技術上的培訓,和必要生產設施購置的補貼。
經過互助聯保模式運作,加上引入良種苗,胡忠算了筆賬,他所在的合作社去年每畝利潤8022元,比上年增加了2800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