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飼養的甲魚,品質與野生甲魚不相上下。”9日,筆者來到位于忠縣白石鎮明月村六組的甲魚養殖場,農民李國興一邊在占地10余畝的甲魚塘旁的沙土里查看甲魚進食情況,一邊高興地說。
甲魚又稱鱉,營養價值很高。13年前,李國興瞄上養殖生態甲魚這個項目,在白石水庫下方的小溪邊建起了占地10余畝甲魚養殖場,并從他人手里購回本地野生甲魚魚種,開始了仿生態養殖甲魚。
和一些溫室養殖法不同,李國興采用稻、魚、鱉共生養殖模式——在魚塘內種上水稻,再在塘內適當放入一些硬殼魚、鯽魚、鱔魚等雜魚魚苗,魚苗以水稻為生,魚則成了甲魚的主食,甲魚的排泄物又成為水稻的天然養料。“甲魚膽子小,水稻成了甲魚天然的‘運動場’,也是甲魚避暑‘家園’。”李國興說。
除了在塘里放養雜魚魚苗以外,李國興按照每平方米水面養1只甲魚的標準飼養,絕不密養稠放,并根據甲魚喜食野雜魚的習性,到河溝捕撈或到市場購買野魚野蝦,到小溪邊撿貝殼、螺絲等飼養甲魚。由于堅持不飼喂配合餌料、不催肥,甲魚在原生態的環境中生長,保持了野生的特點,其口感比一般的甲魚更鮮、嫩、糯,廣受消費者好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