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暮春已至,水產市場上,黃鱔的身影多了起來。和往常一樣,杭州市民劉大媽又拎著菜籃子“出動”了,路過黃鱔攤,她停下看看,還是搖搖頭走開了。
“以前我們吃的黃鱔也就一個指頭粗,現在的黃鱔越長越粗大。”劉大媽神色疑惑地問,“一直聽說黃鱔能長這么粗,都是因為用了避孕藥催肥,這是真的嗎?”
她說,以前家里還經常買黃鱔燒菜吃,只是覺得沒有自己小時候的黃鱔那么好吃了,“黃鱔吃了避孕藥”這個說法出來后,她就不怎么敢買黃鱔吃了。
現在的黃鱔為何長得又粗又大,到底有沒有用避孕藥?帶著劉大媽的疑問,記者咨詢了水產專家、黃鱔養殖戶以及相關部門。
吃得好,長得快
“這個說法流傳很久了,不過沒有什么可信的證據。”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舒妙安副教授是水產養殖領域的專家,他告訴記者,“黃鱔吃避孕藥催肥”這個說法中的“避孕藥”準確來說指的應該是激素。他認為,隨著黃鱔養殖技術和飼料結構的變化,黃鱔生長周期縮短、營養成分也都能通過飼料得到保證,根本不需要使用激素。
“科學技術的進步對黃鱔的生長起到了作用,就和我們現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有些水果是一個道理。”舒教授說,黃鱔一般在5月下旬到7月產卵,自然環境下,剛孵出的黃鱔苗要到第三年才能長到2兩以上,通過投放規格一斤20尾左右的野生黃鱔苗種,進行人工養殖,黃鱔生長一年就可以售賣,如果再多養一年,就能長得更大。
現在的養殖黃鱔,“口糧”也不一樣了。舒教授說,養殖黃鱔的飼料以配合飼料為主,是參照鰻魚飼料做出的配方微調。而由于黃鱔的人工苗種繁殖尚未形成規模,目前市場上95%以上的黃鱔苗都是野生苗,野生黃鱔的口糧多是水蚯蚓、水生昆蟲、魚蝦等動物性食物,在前期馴化時,養殖戶們多會將蚯蚓、鰱魚等食物按比例與飼料混合喂給黃鱔,然后逐步提高飼料的比重。
“配合飼料里面包含維生素、魚粉、豆粕、礦物元素等營養成分,相比起野生黃鱔四處覓食、還有可能‘上頓不接下頓’的生存環境,現在的黃鱔飼料營養全面多了。”浙江科盛飼料負責人徐歡根說,配合飼料要保證動物蛋白含量在35%到40%以上,再加上豆粕等植物蛋白成分,能讓黃鱔專注于“長肉”,黃鱔的飼料主要是膨化浮性飼料,浮在水面上,既能提高利用率,還能減少因沉降帶來的水質污染。
養殖戶也證實了舒教授的觀點。從2011年開始,德清泰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從我國黃鱔的主要產地——湖北聘請了專業人員在浙江開展黃鱔養殖,現在規模達到一萬多只網箱,算得上是省內數一數二的黃鱔養殖大戶,負責人之一謝建根告訴記者,他們引進的苗種約為1斤20條,1斤多點飼料可養1斤黃鱔,并且從不間斷喂蚯蚓、鰱魚等動物性鮮活飼料。
“我們自己繁殖蚯蚓,再從市場上買回白鰱等魚打成魚漿,與三分之一比重的膨化飼料混合喂黃鱔,一年就能長到2兩左右上市了,何必要用激素這種東西砸自己的牌子呢?”謝建根反問。
用激素促轉性劃不來
“黃鱔吃避孕藥催肥”這一說法也與人們對黃鱔本身特性的誤解有關。舒妙安說,黃鱔是一種罕見的具有性逆轉特性的魚類,幼齡時期全是雌性,產卵后逐步過渡為雄性,也會有部分黃鱔不會轉性。由于雌鱔要在繁殖環節上消耗大量體能,生長速度也受到一定影響,雄鱔少了這一環節的耗能?算得上是省內數一數二的黃鱔養殖大戶,負責人之一謝建根告訴記者,他們引進的苗種約為1斤20條,1斤多點飼料可養1斤黃鱔,并且從不間斷喂蚯蚓、鰱魚等動物性鮮活飼料。
“我們自己繁殖蚯蚓,再從市場上買回白鰱等魚打成魚漿,與三分之一比重的膨化飼料混合喂黃鱔,一年就能長到2兩左右上市了,何必要用激素這種東西砸自己的牌子呢?”謝建根反問。
用激素促轉性劃不來
“黃鱔吃避孕藥催肥”這一說法也與人們對黃鱔本身特性的誤解有關。舒妙安說,黃鱔是一種罕見的具有性逆轉特性的魚類,幼齡時期全是雌性,產卵后逐步過渡為雄性,也會有部分黃鱔不會轉性。由于雌鱔要在繁殖環節上消耗大量體能,生長速度也受到一定影響,雄鱔少了這一環節的耗能,生長速度相對較快,體型上也比雌鱔偏大。
“這也是一些人認為可以用雄性激素誘導黃鱔進行性轉化的原因。”他告訴記者,雌性羅非魚在養殖過程中會產生小羅非魚,影響商品規格和養殖效益,上世紀80年代的確出現過用雄性激素促使羅非魚性轉的實例,導致羅非魚產業遭受重創,但現在的羅非魚主要通過種間雜交來實現,更需要雄性的生產“使命”。“現在市面上的羅非魚,多是奧利亞羅非魚和尼羅羅非魚的雜交品種,可以讓羅非魚的雄性率達到95%以上,現在人工養殖的羅非魚也主要是這種‘奧尼羅非魚’品種,雌性羅非魚已經很少。”
“現在黃鱔的餌料技術已經改進,假設還有人要在黃鱔養殖環節中添加激素,要通過什么方式?”舒教授說,一般激素類的藥物成本都比較高,使用激素意味著養殖成本激增,更何況,諸如甲基睪丸酮這類的雄性激素在水產養殖中是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養殖戶是否愿意承擔這樣的風險?
從給藥途徑分析,黃鱔能使用激素的方式主要有口服、肌肉注射和藥浴浸泡三種。黃鱔體滑粘液多、很難捕捉,肌肉注射難度高,數量多的話實際操作難度還要更大;如果采用浸泡的方式則需要較大劑量,成本高昂、也容易造成浪費;唯一剩下的可能性是口服,黃鱔本身味覺、嗅覺較靈敏,常常拒食有異味的飼料,需要較高水平的馴食配合飼料技術,對一般養殖戶來說很難做到。
事實上,針對黃鱔性轉問題,之前已有水產養殖專家進行過科學試驗,結果顯示,飼料中添加激素的黃鱔,一個月內的生長速度比不用激素的黃鱔增快約10%,但卻引發了大批死亡:激素劑量越多,死亡率也越高。專家分析說,黃鱔吃了含有激素的避孕藥后,可能導致了體內的代謝紊亂,增加了身體脂肪沉積,并表現出抗病力差、甚至死亡的情況。相對這10%的生長增速,對養殖戶來說,無論從風險角度還是成本角度看,都劃不來。
舒教授補充道,以配合飼料為主食的黃鱔本身懷卵量在下降,甚至不會懷卵。他分析說,“雖然人工調配的飼料營養均衡,但有些微量元素可能還是與自然環境的鮮活餌料存在差異,就像用于繁殖種鱉的飼料也和商品鱉有所區分一樣,另外,生長周期的縮短可能也會讓很多雌鱔在長成上市時卵巢還處于未發育成熟階段,也就是說不懷卵。”而通過控制養殖密度等方式,也可以降低黃鱔懷卵繁殖的概率。
多次抽檢無異常 “就算添加激素成本高、風險大、技術上也有較高要求,養殖戶是不是就不會這么做了?”劉大媽還是有點不放心。記者隨后詢問了浙江省水產質量檢測中心相關技術負責人,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曾對市場上的黃鱔進行過抽檢,未發現過使用激素的情況。
“在一次有關黃鱔的專項檢查中,我們從浙江全省各水產市場隨機抽取了15個黃鱔樣品,對這些樣品進行了包括炔諾酮、雌二醇、雌三醇、甲基睪丸酮等7種激素成分的檢測,均沒有測出。”而據記者了解,浙江省水產質量檢測中心的檢測設備靈敏度可達到PPb級,相當于可以檢測出每千克樣品中1微克的量。
全省各個水產監測機構都在不定期、不定時抽查水產品質量,黃鱔這個產品還從未有過“不良記錄”。而本月啟動的對公眾免費開放的農產品安全快速檢測室,已將水產品相關的氯霉素、呋喃唑酮代謝物兩項禁用抗病物指標納入范疇,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展。
外源性激素檢查記錄良好,那黃鱔自身的性逆轉過程中所產生的內源性激素又是否對消費者有影響呢?這位負責人解釋說,黃鱔自身產生生理變化的激素是非常小量的,而且這類內源性激素與雞鴨長大時自身所攜帶的激素一樣,對人體來說是安全的。
科盛飼料的徐歡根也跟記者表示,國家規定水產飼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添加藥物,他們所生產的飼料在出廠前都有嚴格的自檢程序,當地農業執法大隊加上省級、國家級的抽查也從未間斷。
“如果的確沒有用激素,那現在黃鱔的口感為什么沒有原先的黃鱔好了呢?”聽了解釋,劉大媽又問。
“就跟精耕細作的田地收益更好一樣,養殖黃鱔長得快、營養好,但長期窩在網箱里,活動空間不足,肉質結構沒有野生黃鱔那么緊實,口感可能有些影響。”舒教授說,不過,黃鱔一般從10月下旬開始就不怎么進食了,等到來年春節上市,經過越冬的黃鱔已經有2個月左右沒吃東西,冬季的體能消耗也能讓肉質緊實一些,與野生黃鱔的差距還會慢慢縮小。
他補充說,目前市場上能見到很多粗大的黃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消費習慣。“實際上,一只網箱里大規格的黃鱔只占到10%到20%,但正如杭州人更喜歡吃雄甲魚一樣,浙江市場歷來還是比較青睞大一些的黃鱔,規格較小的黃鱔經過分揀,一般會流向上海等周邊市場。”而受到黃鱔吃激素的謠言影響,現在大規格黃鱔很難賣出好價,他也提示養殖戶適當提高養殖密度、縮短養殖周期,控制上市黃鱔的規格。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