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是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廣大漁民養殖技術,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保障農民持續穩定增產增收的長效機制與重要手段。結合科技入戶這項工作,本人對河蟹養殖的未來發展趨勢和生產要求作一個總結。
1、標準化生產是提供安全食品的必然選擇:不斷完善河蟹質量標準體系,實行標準化生產,廣泛宣傳健康生態養殖和標準化生產理念,引導漁民調整養殖思路。
據2013年年底統計,興化地區共有養蟹面積80萬畝,河蟹產業已成為興化廣大漁民發財致富的支柱產業、品牌產業,各級政府非常重視河蟹養殖業的發展和產品質量,堅持源頭管理和強化過程控制,推行投入品塘口記錄和用藥處方制度,嚴格投入品使用的監管。強化河蟹產品質量監測,并將之與科技入戶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建設并形成了整套而完善的漁業質量安全監察檢測體系。
2、生態化建設是高品質河蟹的養成保障。
以往發展河蟹養殖,更多的是注重河蟹產量,但由于缺乏養殖技術、經驗和環保意識,許多塘口或圍網養殖都將水域中的水草全部消耗殆凈了,“草型水體”變成了“藻型水體”,導致養殖水體富營養化。在這樣的水環境下,河蟹往往容易發病,成蟹規格和品質都很差。
通過養殖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水產主管部門的努力與要求,如今,廣大養殖戶已充分認識到了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普遍采用以凈化水環境為目標,以增殖水生植物為基礎、大批量獲取優質水生植物為手段的生態養蟹技術,從而使河蟹產業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政府和水產主管部門努力推行大環境保護,小生態修復,不斷加強對湖泊、池塘、河溝等河蟹重點水域進行監測,防范水域生態環境污染。
3、技術研究和產業化之路不斷深入發展,產業鏈價值不斷提升。
經過20多年的養殖,目前在江蘇地區已經建立一整套河蟹生態養殖技術體系。其主要核心技術包括:(1)注意親本的提純修復,并采用生態育苗技術,培育壯苗。(2)采用以種植水草為核心的生態修復技術,修復養殖水環境。(3)降低蟹種放養密度,采用稀放、混養和輪養,養殖大規格優質成蟹。(4)推廣“池塘+湖泊”的接力式養殖模式。(5)推廣健康養殖新技術,建立完善的河蟹質量標準體系。(6)水產品活運冷鏈物流技術的應用,為河蟹的長途運輸和出口創匯奠定了堅實的技術保障。(7)國家產業政策的傾斜,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的蓬勃發展,“陽澄湖大閘蟹”、“興化紅膏大閘蟹”等品牌蟹產業化之路價值逐漸形成,以及國內消費水平的不斷的提高,成為推動河蟹養殖大發展的決定因素。(9)發展休閑漁業,弘揚“蟹文化”。目前,江蘇河蟹重點養殖區域,已按一只蟹一個大產業的思路去規劃和發展,并充分利用各種條件,發展了以“蟹”文化為主的旅游漁業、休閑漁業,使河蟹養殖與河蟹第三產業成為當地農村發財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
未來,相關水產部門和科技工作者應積極采用農業科技入戶的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科技推廣網絡和推廣渠道,大力推行河蟹健康生態養殖技術,并通過示范戶輻射各個鄉鎮,借以推動整個河蟹產業的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