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位于蚌埠市的安徽省鱉類良種繁育與健康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試驗基地,每畝溫室水面中華鱉育苗年產值可達50萬元,池塘精養商品鱉畝產值已突破10萬元。 4月29日,記者在鱉類良種繁育與健康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悉,截至目前,該中心突破多項關鍵技術,一舉獲得國家10項專利,修訂安徽省地方標準2項。
長期以來,由于水體污染、繁育技術落后等原因,中華鱉出現了種質退化、疾病頻繁、健康養殖技術相對滯后、產品質量較差等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為解決上述難題,2006年我省組建了鱉類良種繁育與健康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行科技攻關。先后在國際首創了“甲魚無介質孵化裝置與方法”、“甲魚低碳生態養殖系統”、“生物保健型甲魚配合飼料”;集成創新了生態池養甲魚裝置、養殖池充氧裝置、甲魚曬蓋臺、甲魚溫室分級放養循環利用的養殖方法、甲魚仿生態養殖場建設運行以及光照加溫、溫度調控等養殖新技術;利用分子標記和選擇育種技術,選育出生長速度快、產卵高的中華鱉良種,生長速度較普通中華鱉提高15%。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