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村民養魚搞創新,不喂飼料喂螺螄,采用自然生長法長大的魚兒雖然有著高品質,但難以突破銷售瓶頸。養殖戶汪小洪的“人放天養”生態化養魚模式緣何會遇冷?
近日,記者來到壺鎮鎮姓汪村的坑石水庫,一探究竟。
如今大家都提倡綠色環保,吃的用的都非常的講究,特別是在購買食材的時候都會挑選天然綠色有機的產品,在壺鎮鎮的姓汪村就有人讓自己養殖的魚回歸自然生長之路,雖然一路坎坷,但養殖戶汪小洪卻堅持著。
通過一條顛簸的山道,我們來到了姓汪村的坑石水庫,據說這里的魚幾乎跟野生魚一樣,沒喂飼料純天然生長。承包人汪小洪正在水庫里撒網捕魚,看到我們到來,他趕緊收網上岸。
汪小洪是姓汪村村民,他和妻子汪曉燕在這里養魚已經是第九個年頭了,在養魚之前汪小洪開過餐館、打過工、養過蛇,但都沒有掙到錢,后來看到村里這片將近50畝水面的水庫出租,他動心了。
從小在溪邊長大的汪小洪對魚有著很深的感情,于是,在2005年他承包下了這個水庫。為了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放魚苗的時候,汪小洪就特地在野外捕撈野生魚種,從源頭保證質量。另外,在養殖方式上也進行了創新,采用自然養殖法。
水庫的底部是一層厚厚的螺螄殼,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別人養魚吃飼料,我就喂螺螄。”汪小洪說,“螺螄是從江蘇那邊運過來的,像鯉魚、野生的甲魚都是吃螺螄長大的。吃飼料魚長得快,但吃螺螄養大的魚品質更好。”
別的養殖戶給魚投喂飼料,而汪小洪卻只喂螺螄,這樣一來,每年在養殖成本上,汪小洪投入的資金就要比別人多很多。
汪小洪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般魚吃掉七八斤螺螄才長一斤肉,但運過來的螺螄里含有雜物或空殼螺螄,要平均十斤螺螄長一斤魚,一噸螺螄的成本算起來大概要兩千多元。
雖然投入成本比別人高,但是汪小洪覺得這樣生長的魚品質好,市場就不用擔心了。剛開始養殖的時候,一切都還算比較順利,但是2007年和2008年,汪小洪經歷了養魚以來的最大挫折。
汪小洪說,2007年時他自己出了車禍,有幾個月沒有喂食魚,水庫里的魚就停滯了生長。禍不單行,修水庫的時候,因水庫加固把水放干了,雖然在水庫底下挖了幾個魚塘放養魚,但又因工期延長,加之水干涸,汪小洪養的魚一下子全部“一命嗚呼”。連本帶息的,汪小洪一下子損失了五六十萬元錢。
兩年沒有任何收入加上原來投入魚苗的借款讓汪小洪倍感壓力,后來經過商量,水庫修繕后他得到了一年的續租期,后來又承包了兩年,這讓他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我有信心,只要把魚養好,三四年就能把錢賺回來。”汪小洪說。
這幾年,汪小洪直接就把家安在了水庫邊,為了養好魚,他把資金都投入到了水庫中,小瓦房墻上出現了寬大裂縫,汪小洪都沒往心里去。從去年開始,水庫里的螺螄青等魚都已經到了可以上市的時候,但是因為受到整體市場的影響,汪小洪的魚一直都沒有賣出去。
因汪小洪養的魚品質好,所以價格相對也高,一般的消費群體嫌貴,汪小洪只能靠零賣,但銷量也不看好。
現在,汪小洪的水庫已經把水位放的很低,只留了少量的空間讓魚活動,為了減少損失,他每天都會拿一部分魚到壺鎮鎮李莊的菜市場邊進行零售,雖然魚的品質好,但一天也賣不出百來斤魚。
汪小洪的妻子汪曉燕心急如焚:“投入了那么多錢,又是生態養殖,現在卻因銷路問題卡殼了,很郁悶。”
如今,汪小洪捕撈的商品魚都已經養殖了一年多時間,雖然個體不大,但都是天然原生態的高品質魚,我們日常生活中能見到的常規魚種他那里基本都有。
汪小洪說:“水庫里螺螄青還有不少,其他的有鯉魚、白鰱、花鰱、土鯽魚、鱸魚、甲魚等。”他期待這些生態魚能物有所值,也相信自己的生態養殖路會迎來發展的春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