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蠔豐收,蠔民喜笑顏開。
異地養殖,3000個蠔排在鎮海灣跨海大橋下形成一道風景。
廣東深圳沙井蠔的養殖具有上千年歷史,沙井蠔民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改造,把沙井蠔養殖得肥美有名,寶安區的水域受污染后,他們更開創異地養殖的先河,在臺山等地養殖沙井蠔,不僅保證和傳承了沙井蠔肥美好吃的品質,更把沙井蠔的品牌打造得全國有名。
蠔民養蠔既辛苦又危險
說起過去蠔民的生產習俗,出生于1928年,養了一輩子蠔的蠔民陳福祥最有發言權。“過去蠔民作業非常艱苦,整天在海里與咸濕的海水打交道,衣服就沒有干的時候。冬天是育肥蠔的黃金季節,必須下海作業,蠔民們整天冒著刺骨的海水沒命地干。”在老一輩沙井蠔民陳福祥的記憶里,沙井蠔的美味和盛譽是蠔民們用勤勞的汗水換來的。
“養蠔有四道工序,蠔苗、小蠔、中蠔、肥蠔的養殖蠔場都在不同海區。生長期要經常搬場,每道工序都要用人手和船搬遷,腳被磨損,手被割傷,皮膚被咸水泡爛,傷口潰瘍化膿的事很常見。”除了辛苦,蠔民的工作也很危險。陳福祥回憶,有一次他在沙井海面上搬蠔,突然一陣強風刮過,小蠔船被吹翻沉入海底,他在海水里掙扎了很久,差點沉入海中,幸好中途遇到一塊漂浮的木板,才依靠木板慢慢游回岸邊,撿回命來。
異地養殖年產值超2億元
蠔民養蠔非常辛苦,也很危險,沙井蠔卻養活了千家萬戶沙井人,也為沙井人發展致富開創了一條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沙井成立蠔業社,養蠔的村民達到6700余人,大小蠔船282艘,年產鮮蠔89712擔,出口5384擔。上世紀50年代,沙井蠔業社先后被評為國家“模范合作社”、全國“農村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沙井蠔業社派人到遼寧、海南以及廣東省的湛江、新會等地傳授放蠔技術。日本、越南等國家的水產專家也慕名到沙井考察。沙井養蠔技術被傳授到越南,養蠔專家陳木根獲授越南友誼勛章。
改革開放后,寶安區水域受到污染不適合養蠔。1991年,沙井人依靠聰明才智以及敢闖敢試的精神,正式啟動蠔業大轉移行動,將沙井蠔養殖場擴大到臺山市鎮海灣出海口沿海海域。沙井水產公司與當地村民以松散的方式進行合作,當地村民進行蠔的養殖,水產公司負責收購和銷售。之后,500畝蠔田擴展到2000畝,成為沙井蠔最大的異地養殖基地。后來蠔田又擴大到3000畝。沙井蠔的養殖技術隨之全部轉移到臺山、惠東、陽江等海域。
盡管沙井蠔實行異地養殖,但蠔產品的深加工、銷售照樣在沙井進行,沙井蠔的品質仍然沒有變化。因此,沙井蠔重新占領內地蠔品市場,蠔鄉千年的歷史得到延續。特別是現在,沙井蠔業已經催生了一批本土養蠔和蠔品加工企業,年產值超過2億元。
“金蠔節”傳承沙井蠔文化
為了讓蠔鄉人民牢記蠔民吃苦耐勞、開拓進取的精神,為了使這一非文化遺產得以傳承,沙井街道決定建設沙井蠔文化博物館。2010年12月,在沙井街道辦的指導下,沙井水產公司收回一棟出租的廠房,投入資金200多萬元,將其改建成沙井蠔文化博物館。
2004年12月20日至26日,深圳市旅游局、寶安區經貿(旅游)局、沙井街道辦、寶安區文化局聯合舉辦首屆沙井“金蠔節”。從此以后,沙井街道每年都舉辦“金蠔節”。這些年來,“金蠔節”文化活動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彩,已經成為深圳乃至廣東省的旅游文化品牌。2007年,沙井“金蠔節”被升格列入廣東省旅游文化節。同年,沙井蠔民生產習俗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沙井水產公司總經理陳沛忠說,沙井“金蠔節”作為傳承和發揚金蠔文化與精神的一項重要活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