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養完蝦的池塘抽干水,用來種瓜果蔬菜;用蔬菜葉子喂鵝,再用鵝的糞便肥水養魚。最后,這些水循環利用后繼續進入蝦塘,一點都不浪費。
象山農場主泮孝球用這樣一種生態循環輪作的方式來經營自己600畝的養殖基地,經濟環保不說,還真正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通過這種方式,他用一畝地種出了別人兩畝地的效益,一年純收入就可以達到近300萬元。
看起來很雜的養殖項目
連起來是條生態產業鏈
泮孝球的象山石昌(現代漁業)家庭農場緊鄰著象山影視城,周邊都是山。走進農場,首先看到的就是兩口30多畝的露天魚塘,魚塘里是成群結隊的大白鵝,再往里走,是一座座相連的鋼架大棚,有些里面挖了池塘,蓄滿了水,養殖著南美白對蝦,而有些大棚里則種著瓜果蔬菜。
第一眼看來,這個農莊還真有點亂,什么都養,種類繁雜,但仔細聽泮孝球一講就會明白,這里所有的瓜果蔬菜,魚蝦家禽,都不是隨意種養的,它們其實是一個共生體。
“普通的南美白對蝦是7月份上市,我的是大棚養殖,5月份就可以上市,打的是價格差。這么一來,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就是養殖空閑期,我就在蝦塘里種瓜果蔬菜,像西紅柿、西瓜、茄子之類的。”31歲的泮孝球大專讀的就是水產養殖專業,還去日本學習過一年,對經營現代農業很有想法,“這些蔬菜的葉子,像花菜、大白菜之類的,我拿來喂鵝,但是鵝會產生糞便啊,怎么辦呢,我就尋思著不如拿來肥水,養養鯉魚、鯽魚等,剛好養魚的水,肥了之后,又可以直接養對蝦。”
這么一下,就形成了一條產業鏈,每條環節產生的廢物都被巧妙地回收再利用。
蝦塘肥了瓜果蔬菜
蔬菜“活了”對蝦 泮孝球的農場其實是從他爸爸泮仁照手上做起來的,已經有20多年了,只是一開始純粹是養蝦,沒有像如今這樣環環相扣。
“后來是慢慢摸索出來的,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比如對蝦養完了,蝦塘就空了,不是可惜嗎,尋思著種點菜,后來又看,這么多菜葉子,丟掉浪費,索性喂鵝吧。”泮仁照說,沒想到最后,種養的品種越來越多,土地完全被利用起來了。
更讓泮仁照意外的是,他這種做法還挺科學。“養蝦的魚塘里沉淀了很多有機質,這些都是瓜果蔬菜生長需要的,基本是蝦上市,水抽干,就直接可以種菜,完全不需要任何其他肥料,像我現在種的西瓜,真正是綠色、有機的。”
說起來,泮孝球顯得比父親“專業”很多,“而這些瓜果蔬菜反過來還能改善蝦塘的生態環境,因為它們吸收了池塘底泥的有機質,可以把塘泥氮磷的含量下降20%-60%,提高對蝦的成活率。”
靠著這條生態產業鏈
一畝地種出了兩畝地的效益
聽起來,這就是一套“一箭雙雕”的輪作系統,對泮孝球來說,最明顯的效果就是效益大大增加。
現如今,他的畝產效益達到兩萬元以上,其中,魚蝦的效益在1.3萬元左右,瓜果蔬菜則是7000元左右。
“他用這種生態循環的方法,相當于用一畝地種養出了人家兩畝地的效益。”象山縣新橋鎮副鎮長陳頂峰說。
“我們去年的產值是2000多萬元,比之前要多出不少。”據泮孝球介紹,在采用這套生態輪作養殖辦法前,農莊600畝地的產值最多也就1600萬元,這還是在情況最好的時候。
“我們農場現在養著1000多只鵝,每年有近300畝地是在養蝦空檔期種植瓜果蔬菜,但主要還是以養殖對蝦,也就是水產為主。”泮孝球的南美白對蝦因為是全大棚養殖,上市時間能提早兩個月,價格本身就能翻番,“對我來說,瓜果蔬菜這些算是附帶的,它們主要一是能增加部分收益,二是這種生態有益于對蝦的生長。”
如今,泮氏父子經營的這個農莊還發展了休閑農業,比如可以垂釣,對蝦上市的時節,還可以組織燒烤等。
“我們下一步就是計劃做休閑垂釣、果蔬采摘,農業觀光等休閑項目。”泮孝球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