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種黑麥草,放牛羊,養對蝦,這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農業行當,然而在寧海東壩養殖場卻將之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草—羊—蝦”生態輪作養殖圈。日前,養殖場場主沈建生從養殖塘收割了近300畝黑麥草,把放牧的牛羊趕上塘沿,又把300萬苗蝦種分批投入塘中。據說這種新型水產養殖模式能使池塘水質更清潔,清塘所需的用藥量也大大減少。
去年,寧海縣實施“潔水養殖”工作,該局的技術推廣員把這種新模式介紹給從事水產養殖十多年的沈建生,希望能在他這里試點。2013年10月,東壩養殖場捕撈對蝦后,在近100畝的池塘里播下黑麥草,蓄養了70多頭羊和4頭黃牛,為寧海沿海養殖業的轉型當起了“小白鼠”。
寧海縣是全省最大的水產養殖縣。近年來,清塘藥物、養殖尾水和水產品病害成為污染養殖區及周邊河道生態環境的“三害”,農村群眾期待著某種改變。去年起,寧?h通過優化養殖品種、創新養殖模式、規范養殖管理,綜合防治養殖水域污染,探索水生態環境與漁業產業協同發展的養殖業轉型,也為五水共治補上重要一環。
據了解,在寧海長街鎮、胡陳鄉等地,還有一些搞水產養殖的農戶試行南美白對蝦和鯰魚、美國鮰魚、鯛魚等肉食性魚類混養共生技術,通過構建微型生態圈來清除發病對蝦,減少病原體的繁殖和傳播,同樣起到了減少魚藥使用、改善水質、增加產量的作用。而在三門灣現代漁業園區內,對蝦高效循環水分級養殖模式正在實行,通過人工控制實現養殖用水的循環高效利用和養殖尾水的達標排放。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