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紋蛙,也叫泰蛙、海南蛙,在廣東俗稱田雞,是常見的一個青蛙養殖品種,適合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我國,虎紋蛙養殖主要集中在海南(三亞、瓊海、海口)和廣東(佛山、惠州、臺山、湛江)。
近期本刊記者深入多個虎紋蛙養殖區調查發現,目前虎紋蛙養殖以家庭式養殖為主,一般一年養殖2~3造;養殖周期短,成本低,但市場價格波動大,養殖真正要贏利不能只靠運氣,更多的需要講究策略。
苗種培育
海南繁養分離,廣東繁養合一
福建人陳維凎2003年開始在海南養虎紋蛙,兩三年后轉做蛙苗培育。據陳維凎介紹,海南由于氣溫較高,每年的正月十五過后虎紋蛙就能開始產卵孵化(打苗),而廣東最早要到農歷二月初才能打苗,打苗比海南大約晚20天,出苗比海南晚將近一個月時間。
在廣東,專門從事蛙苗培育的人屈指可數,因為早苗培育技術要求高,生產早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養早蛙需要從海南或湛江購入蛙仔。等到4~5月份氣溫趨于穩定,廣東打苗的人才逐漸多起來,但蝌蚪或蛙仔基本不出售,都是自己培苗供自己養殖。據了解,廣東的虎紋蛙出苗期一般從4月初開始到11月初結束,佛山高明因春季晝夜溫差大,一般要5月份才開始打苗。
陳維凎告訴本刊記者,在海南,虎紋蛙繁殖和養殖的分工較細,一般養殖戶不需要保育種蛙,等到要打苗的時候,養殖戶可以到專門生產虎紋蛙受精卵的場買受精卵回來直接孵化。這樣打的苗主要供自己養殖用,如果密度過高才會賣掉一些。另外還有專門生產蛙仔出售的苗場,他們自己有種蛙,可大批量地持續生產蛙仔。“目前海南還有幾十家蛙苗場,80%搞蛙仔的人不養成品蛙。”陳維凎說。
海南的蛙仔要經過7~8個小時的長途運輸才能到達廣東佛山一帶,體質和成活率受到一定影響。從海南運到惠州博羅地區的時間更久,苗種養殖成功率嚴重下降,因此博羅一帶基本不從海南購入早苗養早蛙。運輸上的空間問題讓陳維凎看到了商機,三年前他毅然從海南轉到廣東高明開設苗場,2013年年底又選址博羅開分場,專門生產蛙仔供周邊地區養殖。
“生產早苗的技術是最考人的,6~7月份天氣熱的時候誰都可以打出苗來。”佛山南海西樵鎮的麥紹球養了十多年虎紋蛙,其中的兩三年也嘗試培育早苗出售,但因為成活率太低而放棄了。據了解,正常情況下,孵化出的蝌蚪中100個只能培出30個蛙仔,從蛙仔養到成蛙的正常成活率一般為50~60%。
養殖模式
以水泥池和水溝養殖為主
虎紋蛙養殖有水泥池、水溝和池塘三種養殖模式,其中前兩種較為常見。海南多采用平底的水泥池養殖,廣東一般是挖水溝進行養殖。在廣東高明、南海、臺山等地用的是土溝,而惠州博羅地區是砂質土,因此水溝還要鋪上水泥以防漏水。對于土溝或水泥溝,中間一般要留出1.5米寬的泥基作料臺,或是水溝和料臺左右分開各占一半面積。虎紋蛙不耐寒,養過冬蛙一般從10月份就要開始搭建越冬棚。
據記者調查了解,目前虎紋蛙養殖面積上規模的養殖場較少,以家庭作坊式散養居多,一般是幾畝到幾十畝。他們利用門前屋后的閑置空地進行養殖,兩夫妻共同管理,還能騰出時間出去打零工。記者來到博羅縣龍溪鎮夏寮村,發現這條村有十多戶人家養虎紋蛙。老黃在村里養蛙已有5年了,養殖面積有10畝。他告訴記者,養青蛙的活不多,他和老伴一起養10畝蛙并不覺得累,還能搞點副業增加收入。
養殖情況
養殖周期短,成本低
根據養殖的季節差異,虎紋蛙其相應的養殖周期長短有所不同。3月份開始養殖的虎紋蛙為早蛙,5~10月高溫季節養殖的為中季蛙,10月以后養殖的為過冬蛙。據了解,虎紋蛙雌雄個體的大小相差較大,雄的一般能長到4~5兩,雌的能長到7~8兩。早蛙和過冬蛙較中季蛙低產,因為早蛙和過冬蛙中雌雄約各占50%,而中季蛙中雌蛙居多,比例高達80%。
據了解,早蛙和中季蛙若從蝌蚪開始養到2~5兩/只的上市規格一般需要75天,若從蛙仔開始養殖則只需50~55天左右。養過冬蛙時由于氣溫較低,養殖時間相應會久一些,即使是從蛙仔開始養殖也需要70~80天。佛山高明由于打不出地熱水,一般不養早蛙和過冬蛙。海南的三亞、海口、瓊海等地一般不養中季蛙,因為夏季天氣太熱不利于成品蛙的銷售和運輸。目前,虎紋蛙養殖普遍一年養2~3造,養4造的人較少,而家庭式自繁種苗進行養殖的因為周期較長,一般一年只養2造。
養殖中季蛙,從蛙仔開始計算,養殖55天的成本是最低的,因為這期間蛙生長快,飼料轉換率高,8兩飼料可以養1斤蛙,飼料成本約為3.2~3.5元/斤。50多天以后虎紋蛙的生長速度明顯減緩,盡管繼續投喂也難以見長。早蛙和過冬蛙的成活率略低,且過冬蛙的養殖周期較長,因此其飼料成本相應高一些,約為4.5~5元/斤。
市場行情
價格猶如“過山車”
據了解,目前廣東虎紋蛙收購和批發主要集中在廣州市黃沙水產批發市場。據從事虎紋蛙流通的阿餅介紹,黃沙市場有20多個檔口收購虎紋蛙,一天的交易量至少有十多萬斤。海南的蛙一是賣到廣州,二是拉到江西南昌集散。
虎紋蛙養殖周期短,成本較低,但一年當中商品蛙價格猶如坐“過山車”波動之大。據陳維凎介紹,虎紋蛙的過冬蛙和早蛙的價錢最好,正常年景能賣到7~10元/斤。一年之中虎紋蛙價格低迷主要出現在6~10月的高溫季節,加起來大約有3個月時間價格會低于成本,只賣到2~3元/斤,其他時候價格一般能達5~6元/斤。因此,蛙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養蛙賺一批能抵過虧三批。
2013年中季蛙價低導致冬蛙養殖量減少,2014年初到4月份,冬蛙價格一路走高。4月份,冬蛙存池量漸少,早蛙又還沒達到上市規格,成品蛙迎來幾年以來的最高價,直逼13元/斤。年初成品蛙價高也推高了蛙苗價格。據了解,往年早苗和晚苗約為0.15元/只,基本不超過0.2元,今年的早苗賣到0.22元/只(150~180只/斤)。
3月16日,麥紹球在當地最早投了第一批蛙苗,養到4月28日達到1~3兩的規格,他以10.5元/斤的價格賣了出去,總共有1.4萬斤,扣除5元/斤的養殖成本,42天就足足賺了7.7萬元。10天過后,價格下降到6.5元/斤。回想起來,麥紹球非常慶幸自己的當機立斷,如果當時想著再養大一些到10天后才賣,那1萬斤蛙就要少收入4萬元。
養殖策略
一年到頭養5造穩賺
虎紋蛙價格波動大,而養殖周期又短,當中季蛙養殖50~55天后達到生長極限而又恰逢價格低迷時,養殖者就要面臨賣也虧不賣也虧的尷尬局面。因為蛙價不好的時間一年當中約有3個月,一年只養兩造的人要是運氣不好,兩造賣蛙時都剛好卡在價格低迷的一頭一尾,那這一年就算白干了。
那么,養蛙是否賺錢主要看運氣嗎?陳維凎認為,養蛙如果沒有天災人禍的話穩賺,但是要講究策略。他在海南養蛙的時候,有一批蛙已經養了55天達到了上市規格,但價格特別低,僅為1.9元/斤。陳維凎決定把蛙賣掉,但遭到了妻子的反對,因為這批蛙光是飼料成本就要2元/斤。陳維凎還是忍痛把蛙虧本賣了,當時身邊所有人都說他是神經病。陳維凎沒有理會,繼續投了一批苗。等到這批苗上市的時候,價格起來了,陳維凎一下子就把前一批虧的錢給賺了回來。
“那一批蛙要是因為價錢不好而不甘心賣掉,一要繼續吃料,二吃了料也不長,三還占著場地不能周轉,這樣只會越養越虧難以翻身,就算后面價格上來了也彌補不來損失。”陳維凎說。佛山市藍科飼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品儀的意見跟陳維凎不謀而合:“虎紋蛙養殖一到時間就必須賣,50~60天以后再養也是白養,越是挺到后面越是虧。”
針對目前很多人一年只養2~3造的傳統做法,陳維凎認為應該要轉變養殖理念,自己孵化自己養殖不但分散了精力,還浪費了時間,若從蛙仔開始養,一年到頭完全可以養5造。“其實,養虎紋蛙要是能一年養到頭就不會虧本,因為一年至少有8個月價格在6~7元/斤之上,即使是虧了3造,只要有1造賺錢,就能把虧的錢補回來。”他告訴記者,面積不在于小,關鍵還是看養殖理念,真正會養的,250畝養4~5造的收益要大于1500畝只養兩造。
除了堅持一年到頭養5造,對于每一造的養殖陳維凎也有賺錢的技巧:每造的投苗時間不要擠在一起,應該幾天幾天地拉開距離,因為虎紋蛙價格每天都可能不一樣,同一造蛙錯開投苗就可以錯開上市時間,這樣不但可避免遇到價格低迷時壓貨,還可避免集中上市給市場帶來沖擊。”
存在問題
出口不暢,規模難以提升
目前虎紋蛙養殖主要投喂膨化顆粒飼料。記者走訪過程在不少蛙場都巧遇有業務員上門推銷飼料。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國內做蛙料的飼料企業至少有上百家,產品基本以廠家直銷到養殖戶為主。據佛山某飼料公司業務員小七分析,虎紋蛙是特種養殖品種,整體規模不大,養殖又比較分散,經銷商迫于銷售量的壓力而不愿意代理蛙料。
對于蛙料的選擇,很多養殖者先考慮的是價格,其次才是質量。麥紹球認為,養蛙選對料很重要。陳維凎還在為找不到適合的飼料而發愁。他告訴記者,現在很多飼料廠生產的飼料質量不穩定,前幾年用得好好的料現在也不行了,為此他已經換了幾種料,目前也還在試著幾種飼料。
虎紋蛙容易得肝病、腹水、胃腸炎和白內障,主要是由于養殖密度大、投喂量大和天氣不好等因素綜合引起。據了解,一般虎紋蛙養殖一天只喂兩頓料,但蛙價好的時候不少養殖戶都會趁機趕料加大投喂量。這些病不會造成蛙的大面積死亡,但會影響生長速度,增長養殖周期。
據陳維凎介紹,牛蛙的腿肉切下來可保持白色,目前切腿出口市場做得比較成熟,而虎紋蛙因為切腿后肉會變紅,容易讓人產生不新鮮的感覺,出口一直做不起來。他認為,要是能把出口的問題解決了,虎紋蛙的養殖前景會更大。
目前虎紋蛙的養殖多以家庭式的形式單打獨斗,養殖理念較為傳統。陳維凎一直在謀劃虎紋蛙的規模化生態養殖,目前正在尋找合適的地點。他有一個設想:等找到連片的養殖基地以后,集中一批想養蛙的人在一起,把養殖場分租給他們,由他統一提供蛙苗和養殖技術,再把好的飼料廠家和成品蛙收購商團結進來,一起推廣新的養蛙理念,共同把虎紋蛙養殖業做強做大。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