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東湖的子湖——官橋湖發生大面積“翻塘”,死魚近3萬公斤。1998年以來,官橋湖幾乎年年死魚。原因何在?近日,記者對此進行探訪——
7月11日上午至12日下午,30多個小時內,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管委會組織200多人、20條船只、8臺垃圾車,終于將鋪在湖面上近3萬公斤死魚全部清運干凈。
死魚不代表東湖水質惡化
“此次死魚事件不能改變東湖整體水質改善的大局”,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監測數據顯示,東湖去年的主要污染物總氮、總磷及其他污染指標均明顯好轉,由重度富營養化轉為中度富營養化,總體水質達到Ⅴ類標準,這是自1990年跌為劣Ⅴ類水質后,首次重回Ⅴ類水體。
東湖湖面33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城中湖。
位于卓刀泉北路的官橋湖面積2000畝,約1.3平方公里,只占整個東湖總面積的4%。
官橋湖歷史上就是一個養殖湖泊。缺乏土地資源的風光村村民“以湖為生”,長年從事水產養殖。
近年來,由于周邊開發迅速,眾多單位的污水直接排入湖中,現在仍有20個排污口,每天排放4萬余噸各類生活污水。官橋湖的水質因此不斷下降,目前為劣Ⅴ類水體,是東湖中水質最差的區域。
最新監測數據表明,東湖的13個子湖中,郭鄭湖、湯菱湖的水質達到Ⅳ類標準,有的子湖還達到Ⅲ類標準,水果湖、鷹窩湖等多數子湖為Ⅴ類水體,只有官橋湖等少數區域為劣Ⅴ類水體。
盲目過量養殖是首禍
1985年以來,東湖未出現大面積水華。中科院水生所劉建康院士多年研究,在東湖水域截污、清淤未完成之前,適量放養鰱、鳙魚是最有效最經濟的預防水華的方法。
在劣Ⅴ類水體中養魚,可以防水華,同時也容易引發死魚事件,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必須科學養殖,自然放養,控制養殖密度和養殖方式。
官橋湖“死魚事件”后,政府組織科研、水務、漁業、環保等部門召開多次專題會議,分析原因。
“養殖過密是死魚的禍首,其次是氣候突變、水質污染等原因”,專家們一致認為。
目前該水域主要養殖了鰱魚和鳙魚,密度相當大,湖體中的溶氧量處于“滿負荷”,一旦有異常情況發生,就會引發死魚。
此次死魚多是2—5斤的成魚,是前年投入的魚苗。水質分析發現,水體含磷量超標16倍,養殖者很可能投放了大量的飼料,加劇了水體污染和氧氣消耗量。
死魚前兩天,我市氣候變化異常,時而雷電交加,時而艷陽高照,氣溫和氣壓大幅波動,引發水體溶解氧含量的異常變化。特別在夜間,隨著氣壓降低,溶解氧含量劇減。
據統計,東湖死魚多發生在每年的4月—7月,春夏之交時,沉積在水底的氮、磷等富營養化物質,受高溫影響,浮上水面,與魚“爭奪”氧氣。
多因素相加,大量成魚因缺氧窒息而死,漁民俗稱“翻塘”。
三大舉措杜絕重蹈覆轍
目前風光村500余村民或養魚、或在湖上開游船、或在湖邊開餐館,仍然“以湖為生”。
近幾年來,有關部門每年撥付上百萬元專項補助,要求村民不再從事養殖業,只保留少量鰱魚和鳙魚,讓湖泊休養生息。但由于種種原因,村民仍然在湖里進行養殖生產。
切實解決村民生計,讓漁民“轉崗”是當務之急。
據了解,風光村的改造已列入有關部門的計劃,一方面引導產業調整,由養殖業向高標準的旅游配套服務業發展,一方面按照“城中村”改造,對官橋湖周邊環境進行整治,讓村民不再依賴養魚。
提倡科學養殖,可以有效地避免死魚。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管委會將按照中科院水生所的技術方案,調整放養魚種和密度,嚴格控制放養總量、批量和捕魚量。加強平時的監管和服務,特別是在死魚高發期,一旦發現魚兒“浮頭”(表示缺氧),就要采取曝氣、投石灰等應急措施,增加氧氣量。這些工作將在整個東湖全面鋪開。
加速截污啟動治污,從根本上破解死魚問題。據悉,投資4200萬元的官橋湖截污工程已于7月9日啟動,預計年內完工。截污后,有關部門將著手實施對湖內現有污染物的治理,提升湖水水質,重修水生態,從而徹底消除死魚現象。
南方漁網編輯:張弘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