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偉權,廣東珠海市金灣區紅旗鎮小林廣發村村民,三板水產合作社成員,去年12月加入三板農業合作社。黃偉權的父親是老一輩的養魚能手,家里的房子車子都是靠養魚賺錢買回來的。黃偉權當初對新型養殖模式心里拿捏不準,因為新模式投入比較大,所以合作社社長和主要成員去塘頭宣傳發動養殖戶入社時,黃偉權還是遲遲沒有加入。
后來,經過對合作社收魚價的穩定問題和成魚的流通情況作了多方實地考察之后,黃偉權終于決定加入合作社!“其實我就是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不依靠家里,我用新的模式養魚照樣可以賺到錢。”父親也給兒子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把家里原有的40畝塘全部拿出,又新開了20畝塘一起加入合作社。
“開始的時候,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改變養殖模式,一是存在風險,其二還要種草,成本太高。”黃偉權講述著剛開始的困難,下定決心加入后,全部按照合作社的規矩來做。前期他在塘基種植了約8畝草,花了2萬多塊人工費。同時對自家魚塘進行了改造,改良進出水口,將死水池塘由變為活水池塘。技術上也進行了改進,以前是以投喂人工飼料為主,很少喂草,現在按照統一的技術和時間投喂合作社的配方乳料及草料。在開春和夏天,平均每月在池塘角落放一把種植的藥草來替代潑灑藥品,達到防治病菌的效果。
生態養殖,增氧機和漁藥的使用減少了,剛好抵扣所增加的人工管理費用,所以成本方面基本不變。規范養殖,養殖密度降低,每畝只放300~500尾2斤左右的魚種,雖然產量較以前縮水,但是魚的售價高了。中秋節前黃偉權賣了一部分魚,魚的塘頭售價達到8.3元/斤。年底全部將魚收完,預計年底每畝可賺3000塊,利潤比以前增加一倍。
據了解,合作社采取的三級養殖模式,很好地解決了養殖的空檔期問題。黃偉權家原來采取草鳙魚混養,鳙魚夏天進苗困難,導致池塘不能夠充分利用。加入合作社后,黃偉權撈完魚,隨時可以通過合作社繼續補充魚苗,用有限的池塘資源創造更多的收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