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據中國漁業報訊, 鯽魚等常規淡水魚是江蘇鹽城市鹽都區水產養殖的主導品種之一,全區主養面積達4萬余畝,產量5萬噸左右。近幾年,鯽魚病害呈多發性、嚴重性的趨勢,特別是鯽魚“鰓出血病”和“大紅鰓病”,一旦暴發,難以控制,造成減產減收甚至絕收,鯽魚的養殖風險在逐年加大。今年鹽都區樓王、北龍港、大縱湖、大岡等鎮(街道)的養殖戶因病害暴發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部分養殖戶損失慘重。對此,鹽城市鹽都區組織相關人員深入主養區開展調研,通過召開座談會、與養殖戶面對面的交流、了解鄉村漁醫診斷與治療方案等形式,初步掌握了鯽魚疾病的發生、流行、主要原因和控制方法。
暴發病發生及流行情況
此次鹽都區鯽魚暴發病是鰓出血病和大紅鰓病。國內的多家研究機構和魚病專家經過研究,初步確定其病原:“鰓出血病”為鯉皰疹病毒Ⅱ型;“大紅鰓病”為細菌性疾病。但至目前為止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和控制措施,更沒有專門的防治藥物。養殖戶往往“病急亂投醫”和“望病興嘆”,藥也用了、錢也花了、魚也死了。
病害發生區域鯽魚“鰓出血病”和“大紅鰓病”發病主要集中在鹽城市鹽都區的樓王、北龍港、大縱湖、大岡等鯽魚養殖集中區,在鹽都區自2011年發病以來,發病區域逐年擴大,損失愈發嚴重。
病害發生時間“鰓出血病”和“大紅鰓病”主要在4月——6月和8月——11月流行,其中5月和10月份為兩個流行高峰期。流行的適宜水溫范圍為15℃——26℃,即當池塘水溫上升至15℃時,病害開始發生,而繼續上升至26℃或者以上時,這種疾病就幾乎停止發生。2014年因氣溫偏低,鹽都區鯽魚“鰓出血病”和“大紅鰓病”的發病率高達80%,今年初發時間為5月上旬,第一發病高峰期出現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第二期發病高峰期出現在8月下旬至10月份,部分塘口死亡率高達80%。
病害造成損失根據調研,發病塘口損失嚴重,一方面發病塘口一般采取暫停投餌的饑餓療法,控制鯽魚的死亡,鯽魚生長速度慢,規格上不去,影響產量;另一方面,迫于魚病暴發,又不得不低于成本價銷售。如樓王鎮莘野村某養殖場面積1250畝,2013年因行情低迷存塘鯽魚15萬千克,存塘魚種5萬千克,2014年初又投放外購魚種5萬千克,5月初開始發病,約20天達高峰,每天死魚超過5000千克,止6月底,共死魚達12.5萬千克。9月份又出現新一輪發病高峰,兩輪累計死魚近20萬千克,雖自發病起陸續銷售,但價格僅有6元——8元/千克,虧損200多萬元。
病害發生影響由于“鰓出血病”和“大紅鰓病”的發生機理至今尚不清楚,流行情況及防治措施研究滯后,沒有成熟的控制措施,使得養殖戶遇到病害流行時無所適從,造成了病害的廣泛流行。養殖戶“談病色變”,發病塘口即使采取措施,也很難避免損失,對經濟承受能力和信心等多方面影響巨大。
造成病害暴發的可能原因
養殖池塘老化由于塘口面積大,淤泥堆放及清淤成本的問題,許多塘口多年不清淤,不曬塘,底泥淤積嚴重。底泥微生物厭氧呼吸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釋放到水體中,造成了池塘水質變差,對底棲性鯽魚產生毒性最為顯著,同時引起池塘菌相、藻相失衡,降低了池塘生態緩沖性,魚類容易產生應激而疾病暴發。
品種種質退化異育銀鯽作為方正銀鯽和興國紅鯉的雌核發育的雜交子代,日前普遍存在鯽魚的苗種原、良種引進不規范,世代不清,有些苗種繁育供應基地親本引進后,經過種內多代繁殖后,優良性狀、生長速度抗病能力明顯下降。同時,苗種的“準出”和“準入”檢疫制度不健全,擴大了疾病的傳播蔓延。
養殖密度偏高由于池塘租金和養殖成本高,養殖戶往往以高產量而尋求高效益。鹽都區鯽魚養殖主要以高密度精養為主,少量搭配鰱、鳙等濾食性魚類的養殖模式為主,畝放養量往往在2000尾以上,密度過高,對水質、環境、應激各方面都造成了較大壓力。
飼料投喂不科學大量投喂高蛋白顆粒飼料,固然能夠促進魚類快速生長,但往往造成魚體質減弱。部分養殖戶為追求鯽魚較高的生長速度,投喂飼料過精過多,超量投喂高蛋白飼料會引起池底酸化、殘餌沉積,破壞水質環境,魚類肝臟的負擔也會加大,從而導致疾病的暴發。
魚種體質差在魚種培育階段,為了防治病害發生,大量使用殺菌消毒藥物,造成魚種肝膽負荷加重,免疾能力下降。
對策措施
加強池塘建設精養池塘要求面積適中,一般單只池塘面積在10畝——30畝之間,水深達2.5米左右。尤其要重視水系配套,要建設獨立的進、排水系統,進水源水質要達標。一個養殖周期結束后,要做好清淤、曬塘和藥物消毒工作。
改進養殖方式一要實施輪換養殖品種,改變鯽魚主養模式,實行多品種混養,降低鯽魚放養密度,混養適銷對路的養殖品種。二要選擇抗病力強、產量高的鯽魚品種,到省級以上原、良種場購買經檢疫的苗種。三要控制苗種投放密度,實行輪放輪捕,根據市場情況,及時銷售養殖產品。
科學投喂餌料建議采取精料與粗料投喂相結合,也可改投膨化飼料,提高飼料利用率和減少對養殖水體的污染。
注重病害預防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加強日常水質管理,定期調水換水,及時殺蟲消毒。發現病害采取綜合控制措施,對癥下藥。
實行輪放輪捕。增加大規格魚種投放量,及時捕撈“熱水魚”上市,控制魚池載魚量,達到及時回籠資金、減少發病機率、提高魚池使用效率的目的。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