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毛凍雨中,火艷的木棉花開了。倒春寒沒法壓制春天復蘇的步伐。其實去年暖冬的尾巴早早就在二月中收起。農歷的驚蟄也在三月六號到來。羅非魚的生產早早就開始了。
三月上旬加工廠開工收購雖然只是剛剛開始,但漁民都等不及了。在開工后就排起長隊出魚。歷來開年后的羅非價格都比往年收尾時高點價格,但今年價格持續維持去年收尾價的四塊七四塊八。不驚訝,反而有些理所當然的感覺。去年加工廠的庫存一直在叫要滿了,在減少收購。今年如此低開,就是理所當然啦。
2014年年底的羅非價格沒有當年三月份文章《羅非大魔咒:四月的狂熱約見十月的悲鳴》中擔心的爛市。只是跌到精養成本價邊的四塊四。這里有賴于一些行業熱心公益的人士在行業內引導行業的平穩發展,倡導加工流通圈子沒有借機往死里壓價。也有賴于一些有良心的苗企職業經理人誘導養殖群體理性放苗。所以四月的放苗沒有那么狂熱,但是依然是火熱的。增投的苗不出意外是會有產能的暴增。然而不幸中的大幸是2014年的鏈球菌災害不輕,掃蕩了不少產量。2014年的氣候是暖冬,過冬魚也儲備不少,也減輕年底出魚的量。綜合各因素。2014年的年底出魚高峰沒有價格太爛市。
2015年的價格低開,在排隊出魚的情況下更是傳出跌價的聲音,讓出魚恐慌因此蔓延。也許又是成本價吧。去年羅非魚大會上流通協會的數據表示2014年的產量超出需求五萬噸。現在市場里的存塘魚不少,加工廠企業的庫存飽滿,出口形勢不明朗。也許2015年羅非迎接的是個微利的年份。
羅非魚主產區粵西地區和海南地區不如其他多品種地區,轉養是很困難的。這兩個地區的漁民無論價格怎么低迷也是基本只能選擇養羅非。那么在一個微利年份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呢?
是去搞立體養殖降低飼料成本嗎?這法子在2011年和2012年的大低迷年份很多人嘗試。刻意為了點糞肥而去搞畜牧養殖。有多少人有好下場的?畜牧的行情走低的低收益相對不小的基礎投資,是得不償失。而且很多人嘗試陌生的養殖品種,由于經驗不足導致一些失誤而導致養殖畜牧還虧損。賺點糞肥小甜頭卻虧了大苦頭,不值啊。而且立體養殖的羅非魚品質一直是國際上壓制我們出口產品價格的理由,最終的承受者還是養殖群體。這不是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嗎?還有現在很熱的抗生素藥殘問題一直導致羅非魚出口退柜的理由。2014年的退柜事情最后不也是養殖群體成了最終承受者了嗎?雖然糞肥養殖是否就是藥殘的重要來源還不確定。但這也是需要警惕的。
套養其他經濟魚類增收來分攤養殖成本嗎?是個好法子。但很局限哦。粵西和海南是海濱城市群,消費海鮮是主導,淡水魚消費不太旺。即使那些名特優的淡水魚消費也不太旺。套養的一些經濟魚類,流通是個瓶頸。花白鰱魚的套養和咸淡水區域的套養白蝦是家常便飯了,還能套養是什么經濟魚類可以在此基礎上增收的呢?有。淡水的鯽魚和咸淡水的白目魚(也有地方叫烏頭和“擠”魚)。這些都是吃魚糞殘餌料泥皮的。可以算是白撿的。但現在粵西的鯽魚流通不太順暢,海南的鯽魚還沒聽說成市。本地消費白目魚的習慣是有,但是大車收的還是少,多是小販拿貨的。而且套養的畝產量就一兩百斤。所以這套養增收只能當撿個補貼。
假若羅非養殖穩定有一斤兩三毛錢的利潤,相對要求不高的羅非魚養殖群體來說。我相信很多人還是愿意默默地接受熬過這冬季的。可是。每年的羅非魚鏈球菌病害都會肆虐一番。直接導致的經濟損失讓本有點微利的養殖可能沒錢賺,甚至虧本,還有的是虧大本。治療病害的抗生素藥殘也給行業出口退柜埋下地雷。最終的惡果還是養殖群體承受,迫不得已接受降價。這就是佛說的“種因得果”。“病害損失”和“藥殘導致降價”這兩個苦果,養殖群體每年都在吃。這兩個惡果的種子是什么?能否去除啊?
這兩個惡果的源頭都是因為羅非魚不健康。因為不健康,所以容易發病。發病要治療就得用抗生素。耐藥性問題嚴重,大多素是加大使用量來加強效果。如此,就增加了死魚損失成本、用藥成本、停產的固有成本分攤和藥殘誘導市場降價等成本。不治療,直接賤賣小規格魚又是機會利潤損失,甚至是虧本賤賣。停產,讓魚熬過高危的夏季就不增加成本了嗎?即使停產能停止死魚,但是固有的塘租人工和電費等固有投資成本是要分攤的。產量少了,就直接拉高每斤魚的成本。還有很多雞毛蒜皮的成本沒有算。但是,會計就是這樣,無論算不算,成本就在那里。用農民最淳樸的說法說就是:“不出那么多事就不用花那么多錢損失那么多魚,還能有點錢賺。一出事就慘了。”
健康養殖,談何容易?很多養殖戶感慨:“說要調水,調了,也還是會死啊。說要內服保健,也吃啦,還是會發病啊。”這些養殖戶的質疑,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他們不懂醫學原理,就要看效果。但他們付出信任去嘗試,失敗后就是如此否定。但是細心的養殖戶還是會發現,這些保健措施雖然不能有神一樣的效果,還是有些效果的。多年的羅非鏈球菌病害探索中的案例統計發現。調好水質減少環境負擔和內服增強體質及修復損傷的保健措施雖然不能立竿見影也不是一時功效顯著。但是效果是有的。就如一塊小磚頭能壘成一面高墻一樣。持續的保健,是能讓健康體質免于病害的。病害,永遠是體質與病原的動態抗衡。當體質的防御比病原的攻擊弱,就會發病。而環境是個大推手。可以有利體質也可以有害體質。可以削弱病原攻擊力也可以增強病原攻擊力。多年的研究探索發現,魚的本有免疫力基本可以抵御病原的一般情況下的殺傷力。但是現在的養殖讓魚承受環境的慢性傷害和飼料毒素傷害累積很大,還有營養不平衡對體質的自我修復阻礙挺多。所以這魚養到后期的體質就差,成了易感群體。在某些條件下,病原發難就導致了病害發生。但是我們能未雨綢繆地預見這么微小的傷害累積,減少,甚至是去除這些傷害累積,保全魚的原有免疫功能。在病害的高危季節,健康的魚就能減少發病概率和發病強度,直接減少甚至是免除經濟損失。魚的外表很難看出健康受損程度,但內臟可以。所以定期解剖評估體質,做相應的修復是很有必要的。雖然這些保養是需要付出的,但相對損失是微小的。就如發動機換機油的錢與進廠大修發動機的錢差異一樣。
在養殖一線,更多的養殖群體接受的健康養殖模式不是維護水環境的優良和維護體質的強健,而是定期抗生素預防。因為這么更直接明顯快捷。但是這種表面控制不死魚的健康養殖模式,我認為是一種“偽健康”,而且還是給行業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
定期抗生素預防是偽健康是顯而易見的。抗生素不是保健藥,是治病的藥。健康則無病,保健何需用治療藥。提前用治療藥物預防病害發生是未雨綢繆嗎?是的。但是這首先對魚的體質亞健康問題視而不見,其次殺滅預防是在培育一場更難治的病害。抗生素預防用藥后篩選出的耐藥性細菌在下次病害爆發時就是這抗生素無效的時候。所以提前用抗生素就會讓后面出現的病害因耐藥性導致病害死得更慘。而且在一線還發現這用抗生素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魚的生長速度變慢,飼料比增加。
還有挫傷體質的作用。這無疑是用了抗生素給自己挖了個坑,還蓋上了一層偽裝做個陷阱給自己。抗生素是外源性物質,在體內不能持續與病原抗衡,需要定期用抗生素壓制病原。那么這么用藥法就是給自己挖了一個更大的坑。不說用藥成本和用藥導致的飼料成本增加的經濟損失。這些藥殘那么大的魚流通污染了出口魚品質抽樣檢驗樣品。給出口退柜埋了炸彈。最后有定價主導權的加工流通行業會把原料魚收購價格壓低來填補退柜虧損,甚至是借此打壓收購價格謀利。如此的惡性循環,害了行業也害了自己。
我們走健康養殖路線,即使沒有相對市場價溢價收購,我們也是需要自律地進行。一是去除抗生素藥殘魚的禍患。不為自己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就是不要做出藥殘魚來打壓自己的魚價行情。二是,為了用“健康體質抵御病原”法來節省治療病害費用支出、減少病害死亡損失和保全平穩生產的應有機會利潤。即使此法不是立竿見影的,即使此法需要持續維護的,即使需要付出點點成本(就猶如發動機換機油保養),但是此法值得試驗見證。佛說“種因得果”。不想再吃惡果,只有為自己種下“善因”。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