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最火的斑點叉尾鮰產業現狀
發布時間:2015/5/9 12:14:43 來源:海洋漁業 編輯:黃姍
我來說兩句(0)
核心提示:斑點叉尾鮰從1984 年從美國引進至養殖技術研究(同時引進的有褐首鮰、藍叉尾鮰),池塘網箱養殖業發展,至加工魚片出口國際市場在我國已有31年的發展史。從引進研究、養殖至加工出口的發展過程起落變化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我國斑點叉尾鮰研究、養殖、加工業發展史
斑點叉尾鮰從1984 年從美國引進至養殖技術研究(同時引進的有褐首鮰、藍叉尾鮰),池塘網箱養殖業發展,至加工魚片出口國際市場在我國已有31年的發展史。從引進研究、養殖至加工出口的發展過程起落變化極為不平,給養殖者與加工企業帶來諸多不利因素。其發展史分為四個階段:
一、引種、生物學、生態、繁育、餌料、親魚培育等技術研究階段
1984 年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從美國(密西西比、阿拉巴馬、阿肯色)三個州天然水域撈野生與加利褔亞州人工繁殖的魚苗35000 尾,分為三次引進我國。從1984 年開始進行斑點叉尾鮰生物學、生態學、繁殖生物學、親魚培育與繁殖、營養與餌料、病害防治藥物篩選等技術方面的研究,池塘培育親魚至1987 年人工繁殖成功67 萬尾魚苗,魚苗魚種培育技術與池塘商品魚養殖技術的研究經歷4年的時間。
二、人工繁殖、苗種、成魚養殖技術的完善,推廣養殖面積與途徑的階段
第二階段:從1987 年~1996年間,主要是完善規模化人工繁殖技術與苗種、商品魚養殖技術,推廣養殖區域與養殖途經,推廣養殖面積,池塘高產養殖模式和活鮮魚市場開拓,以及烹調技術的研究。開始探索斑點叉尾鮰多途徑的養殖技術(池塘、集約化主要是網箱、流水),同時進行斑點叉尾鮰種質選育與雜交種(長吻鮠、藍叉尾鮰)的研究,但由于經費問題項目暫停,當時已獲二個雜交系、三個選育系列(按測量法與框架坐標法)為最佳選育經濟性狀的魚種。市場銷售首先從廣州開始已每公斤200-260元、二年后下降至120 元/ 公斤、四年后下降至65元/公斤,最后為40元/ 公斤維持近5年的時間。
三、開始探索斑點叉尾鮰產業化發展之路,并同時進行種質選育、餌料篩選、養殖模式標準化研究等發展階段
從1989 年開始在廣東省池塘推廣養殖的基礎數據、經驗、養殖水面安全產量等,1990年進入池塘、集約化等多途徑養殖研究,此時已在全國大部地區進行推廣養殖最北為黑龍江省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池塘產量達到600公斤,網箱產量為20公斤/m2以上。種質選優從1990年開始創建了二個雜交品種,斑點叉尾鮰♀ⅹ長吻鮠♂、斑點叉尾鮰♀ⅹ藍叉尾鮰♂;1998年三個選育品種維系至2003 年,三個品系具有出肉率高出5.9%,抗病能力高試驗結果明顯高于未篩選的魚抗體一倍以上,餌料轉換率高達1.5-1.43。
四、斑點叉尾鮰養殖加工產業化初步形成,探索加工出口國際市場帶動產業化發展盛期階段
從2000年6月由青島水產加工協會探索加工斑點叉尾鮰魚片出口美國市場的想法,2001年約為8月間第1 個貨柜送到美國(當時進入需要較多的證件主要品種是否來源于美國極為重要),2002年約5個貨柜到美國市場,從此2003年正式在我國開始步入養殖至加工的產業化發展之路,至2006年基本上為產業化發展的盛期階段,這個階段加工企業大上,也是斑點叉尾鮰形成的高峰期。此時魚類種質、病害防治、養殖技術等無人管,只要有魚加工即可,放松了各種技術規范與操作規程,各種養殖途徑一哄而上,此時中國到美國市場的鮰魚片占了約7.6%的比例。
五、斑點叉尾鮰養殖至加工產業化坎坷之路,起伏不平經營道路的歷程
從2006 年至2010年中期出口美國市場受阻,出現許多限制性與檢測標準等技術堡壘等措施,我國鮰魚產業化處于低谷階段;2010年至2011 年養殖產量下降,產業化開始回暖出口價格有所回升;2012 年至2013 年期產業化形勢下降;2013 年底至2014 年養殖至加工業有所好轉,產量有所回升,魚片出口國際市場價格有上升,但美國目前出臺新的檢測規范與要求,可能出現不平等檢測標準。
我國斑點叉尾鮰養殖至加工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我國斑點叉尾鮰產業存在的問題的導火線與國際市場的影響較大,但是我國斑點叉尾鮰養殖產量與加工出口量卻不大,出口量與養殖量相比顯得微不足道。我國斑點叉尾鮰產業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鮰魚片加工工藝各企業有所差異,出口商業報價相競爭沒有統一限底線
國內魚片工藝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主要是加工過程中魚片處理方式出現差異,可導致魚片沒統一國家標準;國內加工出口企業競價不一,沒有形成我國的統一報價管理底線限制;有些地方有越南巴沙魚的魚片冒充鮰魚片出口會損害我國產品聲譽;魚片的加工成本無法降低,下腳料沒有充利用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因此對于加工企業維系與發展存
在較多不利因素;目前我國的羅非魚魚片也受到美國價格與檢測標準參數存在不同對待,已在制定統一報價與標準。加工魚片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給進口商留下許多可進入限制的空間,主要表現為魚片色澤差、帶有泥腥味和藍藻臭味、以肚片代魚片、藥殘超標、以越南巴沙魚假冒美國斑點叉尾鮰出口等。我國沒有制定斑點叉尾鮰加工工藝與魚片的質量限制標準,不管好壞均按同等質量出口給輸入國留下了可限制的空間。
二、沒有按養殖技術規范要求執行,導致養殖成本高與加工原料魚質量差異不等
我國斑點叉尾鮰養殖途徑目前主要是池塘與網箱二種方式進行商品魚養殖,主要以求密養高產,不注重養殖魚類所需生態環境因子,因由于經濟利益驅動養殖質量要求失控,通常超過水體負載量與不管水質給養殖帶來負面影響諸多。
其表現如下:
a. 水質惡化導至加工的魚片質量不符合要求;
b. 病害發生率較頻率與機遇多,用藥物量大與種類多,導致加工出來的魚片藥物殘留超標;
c.餌料系數上升魚類轉換率下降,殘餌糞便排入水體污染水質造成經濟損失;
d.養殖過程中的成本大量增加造成虧損或無利潤;
e.缺乏對水域環境負荷力的認識,導致脆弱的水生態環境被破壞,產品質量、規格多數不符合加工出口標準要求;
f.最終商品魚無市場與小型企業低價收購加工。
三、斑點叉尾鮰種質嚴重退化,沒有注重實質性選育標準
養殖魚類能大面積推廣必定有它特有優良經濟性狀,但必需經過長期篩選與培育出符合優良經濟性的品系供商品魚養殖的苗種。目前我國沒有篩選出符合我國水生態環境要求的優良品種出來投入繁育。
我國斑點叉尾鮰養殖經濟性狀退化,主要表現為抗病力下降、生長緩慢和規格大小不整齊等現象,適應生態環境能力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繁育的親本群體數量小,選育更新親魚周期長,繁殖的親魚不經過篩選隨意造成近親繁殖等因素造成。我國已制定了親魚選育的標準沒有人執行,只要是魚就進行繁殖,這樣造成種質嚴重退化,我國后來多年引種均系美國人工繁育魚苗沒有天然種群選育。
四、斑點叉尾鮰加工工藝落后,目前處于粗加工品種單一,沒有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
加工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與統一標準,我國斑點叉尾鮰加工仍然是簡單的凍魚片、魚肚出口,對斑點叉尾鮰養殖業的帶動作用有限,難以促使斑點叉尾鮰產業化形成規范化標準。沒有下腳料高附加值的加工利用創造產值,所有加工成本都計算要魚片所以加工成本高,加工魚片的利用率最高僅占40%,魚鰾占1.59%,58%的下腳料加工利用經濟價值為多少呢?必需要進行反思加工的落后現狀給產業化發展造成影響有多大呢?加工品種單一沒有符合當代市場需求的產品,如脫腥、脫脂魚片,火鍋魚片,烤魚片,航空營養食品等各種方便食品等沒有人深入到真正加工行業去理解人情味的食品中去,現在年青人食品需求各類型與口味。
五、水產品加工只追國際市場,不注重國內市場前景
加工的產品單一不符合當代市場的要求,目前我國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需要營養豐富、口味適宜、方便快捷、食品安全,而且加工企業只求出口退稅這種利益,對國內市場開辟沒有深入到市場規律中去。以上是水產養殖至加工產業化所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必需要重視關注行業發展現狀。據初步不完全統計我國水產品加工企業投入資金已超過50多億,如果產業化不能延伸下去會給企業與國家造成損失,因此必需要從這種坎坷的產業中走出困境,只能依靠大家齊心協力。
我國斑點叉尾鮰養殖至加工健康安全趨勢分析
斑點叉尾鮰是一種經濟性狀較為優良飼養魚類品種,對生態環境適應能力強,餌料來源范圍廣,營養成分豐富,便于加工成各種食品,較易形成產業化發展。在我國的鮰魚的產業化發展是比較好調控形成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的產業化。現就養殖至加工協調健康安全產業鏈趨勢分析如下:
1.鮰魚種質篩選必須優先考慮,苗種繁殖質量規范化標準化
斑點叉尾鮰繁育親魚選育必須按種質標準的要求進行篩選,我國已制定了斑點叉尾鮰的種質標準. 必須要嚴格控制苗種生產單位的繁育親魚的質量標準:
①繁殖魚苗的親魚必須按種質標準篩選(體形、體色、經濟性狀框架數、個體重量、親魚來源追索、符合生物學特征的基本參數等)
②親魚培育的地理環境與水生態條件(地理環境、水源水質、地理位置、水體交換頻率);
③親魚飼養管理技術要求(放養密度、雌雄比例、餌料營養標準與種類、投喂方法與時間量);
④產卵與孵化管理技術要求(產卵水體深度、水質理化參數、放置產卵巢數量與位置、取卵時間與方法、孵化設施、孵化水質水溫平穩性、孵化消毒藥物種類與安全性、出膜仔魚暫養方法、開口苗餌料種類與方法);
⑤魚苗和魚種培育的技術規范要求(苗種培育途徑與方法、苗種培育水質要求、苗種培育管理關鍵技術等)
要想確保苗種質量要求必須要按上述方法進行,方可選育出質量優良的苗種是養殖至加工安全的保障。
2.鮰魚病害以防為主,水環境與生物預防結合為主是產品健康安全的保障
不管什么的產品必須注重質量營養與食品安全性,水產品質量是否安全性主要依靠養殖過程中管理措施,除環境水質外,往往是病害防治過程中產生的藥物殘留影響食品安全性。水環境與生物預防主要是在養殖鮰魚的水域中投放水質凈化與維系生物鏈良性循環的魚類,改善水生態環境來保障原料魚食品安全,以及能攝食寄生蟲的魚類,集約化養殖混養著生藻類魚類等調控方式。采取的方式:
a.病害防治藥物的安全性,以及否有殘留與能排泄;
b.藥物使用濃度不能過高或多次重復使用;
c.使用藥物毒性是否危害人類健康;
d.藥物使用的時間必須要在加工前35天;
e.長期注重水質的監測與調控措施,主要以生物調控措施為主體,如池塘飼養以配養其它魚類與水質凈化相結合方式。(濾食性魚類、水生植物凈化、池塘消污除有機物等)
3.養殖關鍵技術對引發性原料魚的安全性分析
養殖技術直接關系到商品魚質量與安全性,為什么說養殖對原料魚的質量與安全性相關。如:放養密度與產量和個體重量的換算、魚種規格與飼養周期和水溫換算、鮰魚不同生長發育期的標準營養餌料與投喂方法、病害預防方法與藥物濃度篩選等,均能導致加工魚類的安全性與出肉率高低。如果不能將關鍵性技術應用于養殖過程中就會導致飼養魚類的安全性產生問題。
a.必須以加工原料魚規格與單位面積產量確定密度、飼養方式、飼養時間等;
b.不同生長期餌料營養標準、餌料規格、種類的選擇;
c.不同季節采用不同藥物、濃度與預防病害種類;
d.加工前安全性飼養期一般要控制在30天左右。
4.水產品加工工藝流程對水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性的探索
加工工藝流程不妥或不完善的情況下可導致第二污染與加工的水產品質量與安全性a.制定我國斑點叉尾鮰魚片加工工藝流程與限制性的標準(停餌時間、安全暫養與藥物殘留檢測、原料魚規格、營養成分主要參數、加工工藝流程規范化、放血排污方法時間、車間微生物限量、魚片處置方法)
b.制定我國與國際標準接軌斑點叉尾鮰魚片國內外市場銷售標準(分類規格、營養成分含量、藥物與重金屬殘留限制量、外觀形態、氣味色澤等)
c.加工魚片必須采取隨機抽樣,這樣有利于確保產品質量與安全性(第三方不定期、不提前通告、從車間隨機取樣)
d.探索國內市場需求的產品種類、標準、規格、類型等。必須要從營養、快捷、方便等理念中探索國內的特點。
f 制定國內市場銷售統一價格,統一產質量標準參數,統一產品型號標示等。
斑點叉尾鮰產業化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斑點叉尾鮰養殖至加工的產業化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必須有一個適合中國市場的發展過程。目前從淡水養殖魚類適應范圍廣、營養豐富、無肌間刺適合各種加工方式的魚類品種只有斑點叉尾鮰、羅非魚、長吻鮠等,但優勢最強的為斑點叉尾鮰。因此、斑點叉尾鮰養殖至加工的產業化發展前景較好。但是產業發展能否進行良性循環,要從養殖技術規范標準化、種質篩選必需要有優良品系、病害預防藥物食品安全規范化、養殖加工經濟效益各自平衡、加工品種多化與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等等,必須要有穩定發展的自然規律。現將我國斑點叉尾鮠發展趨勢從上述幾個方面淺析:
1.魚類品質與養殖技術的優勢因素
斑點叉尾鮰是一種肉質品味與營養成分含量均處于中上等水產品,營養成分高于我國鯉科魚類便于加工成各種水產食品,以及便捷方便動物蛋白營養食品的優勢。養殖技術與我國鯉科魚類飼養方式差異較小,池塘、網箱多種途徑均能飼養,單位面積產量較高,餌料來源較廣,生態環境適應能力強,在適宜飼養標準范圍內抗病能力較強等因素。
2.建立我國的斑點叉尾鮰優良種質品系的飼養品種
在我國不是所有的地都能進行斑點叉尾鮰優良品種選育,優良品種篩選必須在較適宜的地理環境條件下進行,如美國的良種選育地在阿拉巴馬州,水源理化因子的微量元素對品種選較為重要。我國目前有些自然水域中已形成了品種優良的自然種群,可從自然水域中選擇經濟性狀優良的品種進行篩選雜交育種,建立我國的品質優良品種有利于產業化發展。以前我本人就從事鮰魚育種方面研究,并培育三個品系。出肉率高、抗病能力強、生長快12.3%,體型形態體色較好。
必須建立我國斑點叉尾鮰優良品質的品系,為養殖業提供經濟性狀優良的親魚、苗種給飼養者進行健康安全的商品魚飼養。目前在我國有些江河湖泊已形成了自然種群,其經濟性狀特別優良,體形體色超過引種F1代。經過同工酶與基因檢測,同工酶出現二條亞帶,抗原體測定要強于池塘人工飼養群體等。
3.養殖技術規范標準化可促進產業化健康安全發展
斑點叉尾鮰在我國已近三十年的養殖歷史,以我國傳統養殖方式與現代養殖技術相結方式,已在我國形成了一套無公害養殖技術規范。但是沒有多少養殖者采用規范技術來飼養斑點叉尾鮰。因為規范標準限定放養密度與產量限制,苗種選擇與來源有規范求,水質調控采用生物凈化方式進行,病害防治主要以定期預防為主體等,如按標準規范飼養可能經濟效益有一定限量。如果產業化發展必須按標準規范技術操作,我國從親魚繁育、苗種培育、商品魚池塘與集約養殖、病害防治與用藥量以及期限均嚴格操作標準,只要按技術規范與調控飼養生態環境完全可以形成產業化健康安全養殖。
4.飼養水體生態環境改善是確保健康養殖與安全的關鍵措施
魚類生存與生長正常發育需要相適應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改變可導致魚體發育不正常、生長速度慢、餌料系數增高、發病頻率增多等因素。斑點叉尾鮰是一種對生態環境適應范圍較廣的飼養性魚類,但必需要可能適應生態環境因子。我國傳統的養殖模式是混合配養調控水質維持良性循環的自然規律。斑點叉尾鮰是一種攝食性魚類,在攝取蛋白質消化吸收過程中必然有一部份蛋白質沒有消化吸收排入水域中(氮磷等營養原素),導致飼養水域氮磷增多形成富營養化。因此、必須要采取濾食魚類混養調控水質控制藻類過盛,目前大多數采取有效方式是投放一定數量白鰱攝食藻類(浮游植物)凈化水質的生物調控法。在制定我國無公害斑點叉尾鮰養殖技術規范中就有混養濾食性魚類。池塘養殖畝水面套養白鰱135-150 尾/ 畝、花鰱15-20 尾/ 畝要求;集約養殖水域投放白鰱25尾/畝,花鰱3-5尾/畝的要求。為什么目前我國不管池塘還是集約化養殖水域中均未套養濾食魚類其原因:
a.池塘套養濾食性魚類經濟價值偏低,占用了飼養水域空間,減少了斑點叉尾鮰商品魚產量;
b.養殖過程中捕撈時操作比較麻煩;
c.套養濾食魚類在捕撈斑點叉尾鮰上市場時白鰱規格小不易出售;
d.池塘養殖必須采取進排水溝進行水生植物凈化水質水體循環利用的模式;
e.網箱集約化養殖者不管網箱設置水域的投放,管水域的不管投放濾食性魚類;
f.公共水域不投放水質凈化的魚類,氮磷原素每天增加這樣導致水質惡化污染環境的惡性循環。如形成規范化養殖的產業化,必須要采取生物調控方式進行健康安全養殖。
5.如何鞏固國際市場與開辟國內外市場是斑點叉尾鮰產業化穩步發展重要因素
在我國斑點叉尾鮰活鮮市場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最早開發的為廣東市場,然后是西部重慶、四川、貴州等市場,每年活鮮魚銷售量從幾千噸發展7.5萬噸左右。
國際市場的變化多與技術堡壘因素多,加上我國沒有真正魚片品牌、沒有營養參數、沒有質量標準等,出口魚片現在僅按美國鮰魚魚片標準來進入國際市場。要鞏固國際市場的地位必須要制定我國斑點叉尾鮰的魚片標準與品牌。因為美國市場銷售中國魚片時其質量與品味要好于美國本土加工的魚片,但是沒有制定標準與品牌給國際市場留下空間限制我國的魚片出口。為什么要全部都擠入國際市場這一條道呢,主要出口退稅的經濟利益問題。如何開辟國內市場是一種潛力最大的市場,中國處于經濟發展期人們的生活節奏發生變化,加上年青人生活方式與80年代前不同,需求生活方式:營養豐富、動物蛋白充足、方便快捷、味道可口、餐后處理簡單、價格多樣化等,以及我國旅游人員量大增的高鐵航空業需要營養餐盒等,以上需求必須是無異物(刺雜物)的食品。國內市場主要是瞄準營養工作餐、學生營養餐等市場,目前國內許多快餐經營公司是外國經營來占領國內市場。中國的傳統的火鍋餐的魚片,魚糜制品與魚糜調配快餐品等。上述國內市場是適合斑點叉尾鮰肌肉作為加工的原料。
6.斑點叉尾鮰下腳料高附加值精深加工提升加工企業經濟效益,有利于保護動物資源與防止環境污染
斑點叉尾鮰制品加工后的下腳料占加工原料的58%,如不加工利用可增加加工制品的成本降低了市場競爭力,并造成資源浪費與污染生態環境。目前國內加工魚片后下腳料進行了許多粗制品加工對市場吸引不強,無市場競爭力等因素。下腳為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經濟效益是一種發展方向,如魚皮、鰾提取生物活性的低分子膠原蛋白肽;魚內臟提取蛋白肽與精制魚油;魚骨架提取蛋白肽、魚油、有機活性鈣;魚肝提取魚肝油與肝蛋白肽;魚膽提取牛黃制品等。下腳料均能全部利用而且處于零排放的標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