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你明天到了就直接來蝦塘吧,我帶你去看看蝦苗的長勢。”正在打電話的是大學畢業生陳月雷,而電話那頭則是他新收的“徒弟”周龍。
在杜集區高岳農業示范園里養蝦的陳月雷畢業于淮南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專業。“大多數同學都選擇當了教師,就是圖個穩定。”陳月雷告訴記者,剛畢業時,他曾經在學校里帶過兩個月的課,后來還是放棄教師這個職業,決定出去闖一闖。“家里人當時不同意,想讓我當老師。但我覺得,年輕人得有闖勁。”之后,懷揣理想、滿心抱負的陳月雷開始“下海”,打算拼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廈門、天津、廣州都待過,但都沒離開過水產這個行業。”多年與水產行業打交道的經歷,讓“專業對口”的陳月雷在闖蕩中得心應手,積累了大量的水產養殖經驗和技術。工作之余,他還研究過各種水產品的行情和前景。
“咱們淮北人都叫基圍蝦,其實這種蝦是南美白對蝦。沿海城市南美白對蝦的市場接近飽和,價格和產量都沒有太大的提升空間。咱們這,可就大不相同嘍。”陳月雷發現,這種蝦在淮北市場走俏,同時淮北大面積的水面、優厚的農業政策、日益成熟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堅定了陳月雷回鄉創業的信心。最終,陳月雷離開生活、工作條件都優越的大城市,放手一搏搞對蝦養殖。從2013年下半年,陳月雷開始前期考察水塘、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籌集資金,于去年6月份開始創業。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風順。由于我市養殖南美白對蝦的較少,想找有經驗的工人幫忙較難,加之蝦又“嬌貴”,所有事情都是陳月雷親自上陣。水質淡化、天氣突變、水塘生態轉變、蝦殼軟等危險讓他天天緊繃著神經,吃住都在池塘旁新蓋的兩間小平房內。就這樣,去年單因為水質變化這一項就讓他一夜之間損失了5萬多塊錢的蝦苗。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去年6月份放蝦苗開始,經過2—3個月的生長周期,陳月雷慢慢有了收益。“比我預期的要順利很多,一個精養塘起碼能賣到20多萬。”由于淮北養殖南美白對蝦極少,對蝦的市場自然緊俏。
經過去年一年的摸索和努力,陳月雷的養殖技術也更加成熟。周邊的許多老鄉都前來咨詢打聽。“你這養殖怎么樣?風險大不大?技術好不好學?”其中周龍就是前來學習的一位。
陳月雷告訴記者,等再穩定一些,技術更成熟一些,如果有鄉親確實想和他一起搞對蝦養殖,他肯定會不遺余力地從技術層面上給予幫助。
“我現在力求踏實地走穩每一步,等蝦賣完,總結今年的工作經驗后再謀劃今后的路。”陳月雷深信在農村,特別是在家鄉這片山清水秀的廣袤土地上,一定能夠大有可為,打出屬于咱們淮北自己的品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