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體全部變成灰色和金黃色,一條也沒人要!”7月底,湖南南縣北河口鄉光榮村養殖戶張先為老板285畝黃顙魚全部發生變色,存塘量30萬斤左右,平均規格3-4兩/尾。據悉,張老板于2014年6月投苗,全程投用湖南岳陽某飼料廠生產的飼料,今年7月準備上市,不料黃顙魚發生變色,損失嚴重。
據記者調查了解,今年浙江湖州地區黃顙魚也出現不少變色事件。近年,黃顙魚的體色變化(俗稱“香蕉魚”)事件陸續增多,不斷困擾眾多養殖戶;由于“香蕉魚”收購價遠低于行情價,甚至無人問津,已經給一線養殖戶的正常生產、賣魚等工作造成嚴重影響。
張先為供圖
作為黃顙魚主產區,廣東地區“香蕉魚”事件同樣數見不鮮,而且往往是重災區,近幾年連續暴發;與此同時,廣東黃顙魚產業也普遍被認為優勢越來少,面臨內外憂患的局面。
廣東黃顙魚的優勢在哪?哪些方面落后了?本期《農財寶典》記者,從種苗、養殖、飼料、病害、流通等方面分解廣東養殖黃顙魚優劣。
廣東黃顙魚優勢:
1、養殖畝產量大
黃顙魚,廣東又稱黃骨魚。廣東、湖北、浙江、四川等地成為黃顙魚的主產地,主要消費市場在北京、上海、武漢、杭州、東北等地。其中,廣東的供應量為4-5萬噸,約占全國三分之一;廣東本地消費三成,另外七成則遠銷省外等地。
據了解,廣東養殖黃顙魚于2002年開始在南海區西樵鎮儒溪村、順德勒流鎮等地率先養殖,至今已經有13年的養殖歷史,于2004-2005年開始大規模養殖。養殖區域分布集中在珠三角的南海西樵鎮、九江鎮,順德樂從鎮、杏壇鎮,三水白坭鎮,珠海斗門,新會沙堆鎮,惠州博羅,廣州花都、從化,清遠等地,2014年養殖面積擴大至3-4萬畝,主要集中于南海和順德。
據記者綜合調查統計,2014年廣東黃顙魚的飼料市場容量達到9萬噸左右(包括用于黃顙魚養殖的塘虱料2-3萬噸),其中,南海有5萬噸,順德則有1-2萬噸,新會、珠海新會等地約2萬噸。
相比浙江、湖北、廣西等地,廣東黃顙魚的畝產量很高,平均5000-6000斤/畝,南海西樵和順德樂從等地甚至有畝產上萬斤的,而外省養殖最高水平的浙江湖州,平均畝產只有3000斤,蘇南等地畝產2000多斤,近年興起的廣西、福建、華中地區,畝產只有2000-3000斤,所以畝產量高代表著技術水產高,這是廣東黃顙魚最大的優勢。
2、氣候優勢明顯
毫無疑問,廣東的氣候也是很大的優勢,高溫季節長,且冬季低溫不明顯,廣東的黃顙魚擁有明顯的生長優勢。據了解,一般平均3-4/兩(放水花)規格的黃顙魚只要10個月左右,而華東等地需要13個月左右。而且,冬季下雪,外省往往無法出魚,所以一般冬季主要是廣東供魚。
此外,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所以廣東的黃顙魚規格一般相對外省較大,而且分級細化,根據不同消費市場運輸。
不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暖冬季節越來越長,北方地區冬季出魚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對廣東產區有不小的影響。
3、種苗臨近產區
廣東南海和四川眉山是全國黃顙魚苗主要供應地。相比四川種苗主要供應外地,廣東種苗除了供應外地市場,還大量滿足本地市場,擁有臨近主產區的區位優勢。
全雄黃顙魚苗就率先在廣東推廣,但是目前廣東全雄黃顙魚苗普及率并不高;據記者調查了解,目前黃顙魚全雄苗接受程度最高的是廣西、福建、湖南市場各占6成,湖北市場3-4成,廣東市場2成,浙江市場1-2成,四川1成。
不過,全雄苗在傳統的三大主產區市場占有率并不高。但是擁有偌大的市場,種苗廠一直著重開發這個市場;尤其是隨著百容水產的大力推廣功不可沒,養殖戶逐漸認識以及黃顙魚全雄苗的優勢,黃顙魚全雄苗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
“廣東是我們重點開發的市場。”百容水產副總經理蔣恩明表示,廣東全雄苗的潛力很大,優勢明顯,百容水產主要從養殖模式上進行適應,先是找到適當模式,然后先做示范后做推廣。
廣東黃顙魚劣勢:
1、遠離消費市場
作為北運魚,廣東黃顙魚遠離消費市場,70%產量銷往華中、華東等地,這是廣東最大的劣勢。
相對于廣西、華中、四川、華東等地,大部分是滿足于本地需求,相對來說運輸成本就低很多。而且近年黃顙魚病害增多,比如高溫季節,廣東魚大部分只能運輸到華中地區,極少能運輸到東北、北京等地,因為運輸死亡率越來越高,運輸的半徑不斷縮小,逐漸影響黃顙魚的銷量。
2、塘租高漲推高養殖密度
南海、順德等地魚塘的塘租平均高達4000-5000元/畝,而且還不斷增加,而浙江湖州當地的塘租平均只有1000-2000元/畝,而且廣東的塘租逐年增加。
據記者綜合調查,目前南海西樵、九江、沙頭,順德勒流、樂從等地的塘租平均高達5000元/畝,珠海、新會等地塘租稍低,2000-3000元/畝。隨著塘租的飆升,養戶逐漸增大投苗密度,從早年的1萬尾/畝,增加至今3-4萬尾/畝,養殖技術難度大大增加,增氧的難度也加大,病害隨之增多,尤其是近年的爛身、爛肉、爆頭、出血、腸炎等病害比較普遍,而出現兩年的爛身、爛肉等病害至今在業界內仍然無解。
據了解,目前珠三角地區黃顙魚的養殖模式主要是精養模式,投苗時間一般在每年的5-6月和9-10月,投苗密度3-5萬尾/畝,增氧機為1.5畝/臺,養殖周期為10-18個月,畝產量3500-7000斤,高產的可達一萬斤。養殖周期10-14個月左右的產量為4000—5000斤/畝,養殖周期為16-18個月的產量則在5000—7000斤/畝。在2005—2006年以前,黃顙魚的養殖密度為1萬尾/畝,病害較少,主要用消毒殺蟲藥品較多,增氧機為2.5-3畝/臺;而如今的養殖密度普遍增加至3-4萬尾/畝,增氧機高達1.3-1.5畝/臺。
因此,塘租上漲,導致投苗密度增大、病害增多是如今黃顙魚養殖的困局
3、外省養殖量增大,沖擊廣東市場
近年,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地黃顙魚養殖黃顙魚面積越來越大,而且廣西、福建等地也不斷興起黃顙魚養殖,導致主要外銷為主的廣東魚受到嚴重沖擊,正如廣東的工業面臨轉型升級困局一樣,廣東黃顙魚產業也不例外。
由于擁有地理氣候、養殖技術等優勢,廣東地區黃顙魚養殖仍然具有投苗成活率高、養殖周期短、產量高的優勢;但由于養殖黃顙魚周期長、產量低,效益不明顯,加上近年病害增多,成功率下降,所以養殖黃顙魚對于廣東養戶的吸引力越來越低,越來越多養殖轉養泥鰍、生魚、加州鱸、太陽魚等品種。
此外,廣東黃顙魚的價格日益受到外省產區的制約,尤其是冬季。因為隨著全球氣溫變暖,致使省外的暖冬時間逐漸加長,比如這兩年12月中旬后,浙江的氣溫才開始低于0℃,當地出魚量不斷增加,導致當時廣東地區黃顙魚的價格受到外省影響嚴重。
可見,外省固有的消費市場為當地黃顙魚銷路提供了保障,而廣東魚的銷路主要依靠外地市場,一旦外地生魚產量增加,對市場造成很大沖擊力時,廣東魚的銷路將受到影響,開發更多消費市場逐漸成為擺在廣東黃顙魚產業面前的嚴峻問題。
鏈接:
“香蕉魚”主要是配方不成熟所致飼料是導致黃顙魚養殖變色的核心原因,近年一直困擾業界。廣東也不例外,不過廣東的黃顙魚飼料普遍比華東地區便宜,華南地區黃顙魚飼料價格8000-8500元/噸,華東地區一般在8500-9000元/噸,加上廣東不少養殖前期普遍使用塘鲺料代替黃顙魚料,飼料成本相對來說較少。
事實上,黃顙魚的體色主要存在三種變化:1.缺少黃色素的黃顙魚,經過飼料養殖的黃顙魚黑色體色較為正常,但缺黃色體色;有較為明顯的黑色斑塊,但皮膚顏色較淺,沒有黃色體色出現。2.黃色體色黃顙魚,魚體黑斑基本消失,但黃色體色較為明顯。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皮膚中成熟黑色素細胞數量、分布密度的減少和黃色色素如葉黃素、類胡蘿卜素在皮膚和肌肉中沉積的共同作用結果。當魚體皮膚中成熟的黑色素細胞數量、分布密度減少后,如果伴隨脂肪吸收、沉積的葉黃素、類胡羅卜素數量較多時,魚體就會出現黃色體色。3.黃顙魚體色出現嚴重變化,魚體黑色和黃色體色均嚴重不足,魚體表現為白化現象。這是飼料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質,魚體生理機能受到嚴重破壞的結果。
蘇州大學葉元土教授曾公開發表,黃顙魚體色的變化與其他魚有相似之處,即除了由于水域環境條件、疾病等影響體色的因素外,重要的就是飼料物質對養殖黃顙魚的體色產生了重大影響。飼料物質對魚體體色的影響,實質是反映了飼料物質對魚體整體生理機能的影響。
因為魚類和其它脊椎動物的色素細胞一樣,尤其是黃顙魚非常敏感;如果在期間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生理性錯誤,都將影響到黑色素細胞的遷移、分化和生長發育,并導致皮膚中成熟的黑色素細胞的數量和分布密度,進而影響到魚體的體色狀態。
“發生‘香蕉魚’主要是飼料配方、原材料等出現問題,尤其是飼料配方。”珠三角某飼料廠配方師表示,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養殖的魚體除了受到養殖環境、疾病等因素影響外,還要受到飼料因素的影響。因此,出現“香蕉魚”時,應該是飼料物質嚴重影響了成熟的黑色素細胞形成,而類胡蘿卜素吸收較多或是油脂水平不夠的結果,這表明飼料中含有能夠影響魚體正常生理機能的物質,如含有較多的氧化油脂、含有三聚氰胺類非蛋白氮、維生素不足等原因,應該檢查飼料配方和飼料原料的質量,采取排除有害飼料物質、保障足量的維生素等技術措施。
他表示,就目前的情況分析,直接原因是飼料原料中含有三聚氰胺類非蛋白氮,或使用了較高劑量的氧化油脂,其次是維生素、礦物質尤其是部分微量元素。飼料氧化油脂對魚類體色的影響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氧化油脂進入魚體內后,可能繼續氧化并產生較多的氧自由基、或其他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可以導致類胡蘿卜素分子中的不飽和鍵發生氧化、斷裂,使類胡蘿卜素色素物質失去色素功能,并導致魚體體色退化。另一方面,飼料氧化油脂對養殖魚體生理機能的影響,可以嚴重影響色素細胞、主要是黑色素細胞不能正常地分化、生長和成熟,在魚體皮膚、鱗片中導致成熟的色素細胞、主要是黑色素細胞數量顯著減少、成熟的黑色素細胞密度顯著降低,其結果是導致養殖魚類體色出現白化、或出現黃色體色。
不過業界認為,目前黃顙魚飼料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可能性不大,“香蕉魚”屢屢發生的核心原因還是目前業界飼料配方不成熟所致。
“我主張淡水魚料中不用魚油,始終會有氧化,氧化就會有損傷。”今年3月份葉元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老百姓是喜歡魚油的,養殖戶一定要聞到飼料里有魚腥味才能覺得魚粉含量高,用豆油或豬油都聞不到。這個觀點希望大家改變 顙魚,7-8月份高溫一曬,魚油氧化,再喂食,很容易變色。
1.來源:農財寶典水產版
2.作者:蘇若晶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