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水產品生產、貿易和消費大國,水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水產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漁業在中國興起,大量漁場的開設,帶動了一批飼料、加工、養殖企業的發展。近十余年來,我國漁業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在不到16年的時間內,水產總量從1998年的3906萬噸左右已發展到2014年的6300萬噸左右。
隨著漁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淡水養殖。從最開始的普通池塘養殖到現在的多元化養殖模式,河渠水庫、家庭庭院水池、工廠化養殖等方式被廣泛運用,截至目前我國已有將近1838萬平方米的淡水面積被大幅度開發用于水產養殖。
一路走來,我國淡水養殖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發生了哪些改變?記者采訪專家學者、水產行業從業者、養殖戶,分別對華北、華中、華南、華東、西南五大區域的水產養殖發展變化情況進行探訪。
■華中地區
高產量家魚養殖輝煌難續
湖北是“千湖之省”,淡水魚產量一直居全國之首,荊州更是全國淡水魚類交易中心。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湖北僅僅只是淡水魚養殖大省,而不是強省。隨著社會發展,湖北水產養殖格局發生著劇烈變化。
首要因素是政策的影響,由于國家對水資源的管理越來越重視,湖北諸多水庫、大湖逐步禁止養殖,網箱及大水面在湖北地區逐年減少。同時,由于小草魚價格連續四年低迷、養殖戶連年虧損,導致精養魚塘大面積轉產。這種現象在2010年以后尤為突出,成為水產養殖新的制約因素。
以湖北仙桃為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該地一直都是湖北省水產養殖大縣,也是湖北水產養殖強縣。但從2004年開始,全國各地養殖技術突飛猛進,而作為草魚養殖大縣的仙桃未能與時俱進,草魚畝產量至今依然在1100斤左右徘徊。在此情況下,今年仙桃超過25%的養殖水面轉產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再者是集約化、規模化養殖加速發展,從事養殖的水產人嚴重老年化,加上養殖虧損促使大量養殖戶退出養殖行業,“養殖能手們”收編了“騰出”的魚塘成為養殖大戶,推動著水產養殖行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從湖北省的水產養殖變化可以看出,現在人們的飲食消費已向中高檔邁進,且品種多樣性需求變大。這對傳統的四大家魚養殖造成巨大影響,從而使得中高檔水產養殖成為新方向。
本土水產品產業化之路
客觀來講,湖南省漁業資源豐富,但是產量不高、產值不大、鏈條不長。主要原因在于湖南省宜養水面利用率低、漁業科技貢獻率低。改革開放之初,因有湘江、洞庭湖等大澤存在,水產品多是靠捕撈。淡水魚養殖只有常德、岳陽一帶具備規模。
上世紀90年代,湖南特種養殖興起,蛙、甲魚、龜、大鯢、大閘蟹等品種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在國家大力推行生態養殖的今天,傳統網箱養殖在全國范圍內已開始陸續撤出,特種養殖迎來了更大的機遇。
因此,湖南水產養殖確立了“加快現代漁業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的發展方向,將科技化、工業化、產業化、市場化、資源節約、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漁業現代化發展之中,促使傳統家魚養殖向“名特優漁業”轉變。
漁業產業化一直以來是個難題,對此,湖南省畜牧水產局相關人士指出,依托龍頭企業,加大知名水產品牌培育力度,特別是要圍繞湖南省地域優勢明顯、市場影響力較大的鳙魚、青魚、珍珠、河蟹、黃鱔、大鯢、甲魚等名優品種,注冊商標,做響品牌;加快推廣先進適用的主推技術,用現代科技和先進生產方式改造傳統漁業,提升傳統漁業。力爭到2016年,湖南全省水產品產量達到230萬噸,漁業產值達到248億元,水產品優質率提高到85%以上,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00元以上。
■華北地區
走出傳統模式 生態養殖是趨勢
華北地區水產養殖主要以鯉魚為主,占到區域養殖量的80%以上,輔以草魚、鯽魚,套養花白鰱,其中部分地區存在魚蝦套養的模式。
“近幾年來,鯉魚價格持續低迷,60%以上的經銷商、養殖戶虧損嚴重,很多魚池復耕或停養,整體養殖量下降20%以上。”天津一家飼料企業負責人表示,困擾華北地區水產養殖發展的主要原因是養殖結構單一、養殖理念固化,主養鯉魚一種,而近兩年來鯉魚的市場行情低迷,導致養殖戶、經銷商虧損嚴重。而除了主觀因素的制約外,華北地區水資源匱乏,再加上受工業污染等,給這一地區的水產養殖發展帶來了影響。
以白洋淀的水產養殖為例。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白洋淀就陷入了持續十余年的干淀和污染的惡性循環。從2000年起,白洋淀更是頻頻發生死魚事件。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上游一些生產企業盲目追求利潤,偷排偷放污水,地方政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GDP增長,對污染企業睜只眼閉只眼;同時,也暴露出“九龍治水”的體制弊病。
“為了更好地推動當地水產養殖的發展,我們在優化養殖結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區域優勢,開發當地傳統品種,使之形成規模,形成產業。嘗試引進和開發名特優新品種,篩選出適合當地的優勢品種。同時,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華北地區某漁業局負責人表示,從傳統漁業將向現代漁業,數量漁業將向質量漁業不斷轉變,大力發展高品質、綠色環保、無公害將是今后水產養殖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從落后到超越的轉型升級
河北省是華北地區主要的對蝦養殖區域之一,對蝦養殖自1981年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經歷了快速發展期、衰落期和恢復期三個階段。
據當地漁業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河北地區1981年對蝦養殖年產量只有41噸;1988年3.7萬噸,創造了養蝦業的輝煌;1993年大面積暴發病毒病,產量、效益銳減,下滑到了低谷。之后,對蝦產業開始謀求多品種發展。除中國對蝦之外,陸續引進了日本對蝦、刀額新對蝦、凡納濱對蝦和斑節對蝦。2003年至今,南美白對蝦養殖逐步發展起來并成為主要養殖品種,其產量占對蝦總產量的40%以上。
“當地池塘基礎設施差,配套水平低,很多池塘還是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無法滿足新時期對蝦養殖需要。”當地一名從事對蝦養殖近10年的養殖戶表示,過去養殖戶養蝦觀念較為落后,對部分新技術的應用存在一定障礙,另外受水質影響,對蝦發病率高、成活率低也是制約了當地養蝦的發展。
近幾年,我國華南地區對蝦養殖產量出現下滑,華北地區隨著池塘的改造,以及先進的養殖模式地不斷推廣,對蝦養殖成績一路飄紅,隱隱有追趕甚至趕超南方之勢。“去年,華北地區養蝦熱情高漲,養殖面積較2013年增加了20%左右。”當地業內人士表示,未來,隨著華北地區養蝦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規模化、設施化、工廠化養蝦將成為主要的發展趨勢。
■華南地區
羅非魚的瘋狂和迷茫
羅非魚類隸屬于鱸形目、麗魚科,原主要分布于非洲。由于羅非魚具有生長快、食性雜、抗病力強、產量高和繁殖力強等優點,已發展成為世界性主要養殖魚類之一,被譽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一條魚”。我國對羅非魚進行大規模養殖始于上世紀80年代,養殖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地區。其中,海南地區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0%。
2003年以來,我國羅非魚產業發展迅猛,產量以平均每年11.1%左右的速率遞增,穩居世界首位,羅非魚出口也成為華南多個地區出口創匯的主導農產品。
海南是全國羅非魚養殖和苗種生產自然條件最佳的地區,水質環境優良。海南羅非魚養殖主要集中在文昌市、瓊海市等幾個核心區域,以精養魚塘為主。養殖模式主要有池塘養殖、網箱養殖、水庫網箱養殖和水庫放養等。到2011年底,海南羅非魚養殖面積達45.6萬畝,養殖總產量達31.7萬噸,羅非魚出口成為海南第一大出口創匯農產品。
但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羅非魚產業在飼料營養、疾病防控、養殖技術、養殖設施、養殖環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瓶頸問題亟需解決。一方面,羅非魚養殖多以農戶養殖為主,生產設施嚴重滯后,難以適應優質商品魚養殖技術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魚豬、魚鴨混養,養殖密度和投喂量不斷加大,羅非魚養殖水環境日益惡化,濫用抗生素等現象突出,羅非魚病害尤其是鏈球菌病發病嚴重。
從華南片地區2014羅非魚的發病情況來看,茂名羅非魚鏈球菌病發病率在8-9成,死亡率在8成以上,珠三角的發病死亡率情況在4-5成,商品魚的成活率和品質等均難以保證。“這么多年來,2015年市場是最差的了。”進入羅非魚種苗行業近20年的某苗企負責人直言,今年以來華南羅非魚投苗量暴降4-5成,可以預見,下半年羅非魚產量將大減,但行情仍難以預測。
面對當前羅非魚養殖困境,產業鏈各環節已經越來越意識到藥殘問題對魚價的影響,很多養殖戶用藥意識已經越來越規范,并且在嘗試新的養殖模式,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
茂名是“中國羅非魚之都”,養殖羅非魚歷史悠久,養殖面積近22萬畝,年產量20多萬噸,年出口羅非魚加工產品2萬多噸,羅非魚產業已成為茂名漁民增收、農業創匯的支柱產業。近年來,茂名羅非魚養殖戶大膽創新,打破傳統養殖模式,通過建造科學、合理布局的池塘,魚種培育等方式,創出一條具茂名特色的羅非魚無公害養殖新技術,既提高了養殖產量,又保證了產品質量。
“目前,有部分養殖戶嘗試改變目前每年養2造、養殖大規格商品魚的養殖模式,轉為每年3造、生產1斤左右甚至更小規格的羅非魚。”該苗企負責人表示,未來這個行業肯定會越來越規范,現在很多企業也在從種苗上不斷優化,從養殖技術和模式上不斷創新,我們也相信這一行業未來會朝著更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西南地區
從抓瞎到抓蝦
“在我國,咸淡水資源最好的有兩個地方。一是珠三角,二就要屬我們欽州灣了。比起斗門,欽州灣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自然災害相對較少,因為像臺風這樣的大型海洋氣候災害都從太平洋過來,一般登陸口不是在華東就是在華南,廣西的臺風很少。”廣西水產科學研究院韋博士指出。
“目前,無論從養殖規模、技術還是投入來講,南美白對蝦養殖都是廣西水產養殖的龍頭。但1992年以前,廣西有占比很大的鹽堿地,寸草不生,農民生活很艱苦,就像在抓瞎。”欽州漁政局的一位官員表示。“以前的水產品很少是人工生產,老百姓想吃還得自制工具去河溝里捕撈,后來政府根據土壤環境建議搞海產品養殖,欽州灣的村民就成為了第一批對蝦養殖戶,邁出了廣西水產養殖的第一步。”
近幾年,由于水資源的嚴重衰退成為新的制約因素,廣西的養殖格局又出現了新變化,近海養殖開始走向深海。所以,離岸深海設施化養殖成為漁業養殖一個新的發展方向。而如何解決養殖設施和養殖魚類抗風浪等問題,更好地抵御自然災害,成為當前正在攻關的一個難題。
樣樣俱全 但不具規模
從水產飼料市場流通量來看,四川、云南是總量最小的區域。但因地處長江上游,水產業歷史較為悠久,幾乎所有的淡水品種,在四川都進行了人工養殖,草魚、鯽魚、鯉魚、泥鰍、黃鱔乃至白對蝦等。
四川的水產養殖歷史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上世紀80年代花白鰱的人工系繁殖成功,快速提升了水產品總量;第二階段為80年代初,以通威為首的企業,成功開發了人工配合飼料,真正解決了魚類餌料問題,從此水產養殖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在2000年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量的解決,大家更多關注質的提升,養殖出現多元化發展,現時更多的科學養魚模式進行總結運用;第四階段為2010年后,行業對以往的水產養殖又進行了重新定位,行業的前景必須依靠科技,所以有了生態養殖、漁業持續發展理念。
四川現在的養殖品種有鯉、草、鯽、大口鯰、江團、黃顙、叉尾、花鲴、鱘,而且不分主次。同時,區域養殖由粗放養殖轉為高度精養,由于池塘面積太小,迫使養養殖戶進行精養,養殖技術在全國都較為領先,甚至有半畝地出5000斤溝鯰的情況。
然而,云南現在的養殖局面卻不容樂觀,由于產業基礎薄弱,缺乏創新技術等原因,云南淡水魚產業面臨產銷技術的發展瓶頸。以云南最大水產品批發市場為例,有近70%的水產品要從省外引進,云南的水產養殖格局還需向技術層面發展。
■華東地區
南美白對蝦從鼓勵發展到規范管理
華東地區位于長江三角洲,素有“魚米之鄉”美譽,水產養殖業發達,是中國重要的水產養殖區。
相對較為常見的四大家魚及常規淡水魚,在華東地區,最有特色的無疑是南美白對蝦產業。據粗略統計,蘇、浙、滬三地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約50萬畝,其中浙江約32萬畝,江蘇約12萬畝,上海6-7萬畝。
江蘇南通市如東縣地處長江入海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決定了發展水產養殖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2014年,如東縣大棚養殖南美白對蝦6.2萬畝、外塘養殖5.8萬畝,育苗車間6萬平方米,年產南美白對蝦6.8萬噸,年產值35億元,凈利潤14億元。中國水產流動與加工協會授予如東“中國南美白對蝦第一縣”稱號。
喜人的行情與豐厚的利潤,引來八方的養殖戶。然而火熱養殖的背后,卻隱藏著大規模養殖帶來的諸多問題。
“不是危言聳聽,這樣下去,三、五年這個產業就會垮掉。”與大多數人因南美白對蝦養殖“產業鏈相對成熟、產值持續穩定、養殖戶收益高”的樂觀態度不同,南通中水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健國卻拋出了“危機論”。
“我們必須正視‘竭澤而漁’的養殖模式正誘發產業高危機。不爭的事實是,養殖戶片面追求產量而忽略了環境承載力,過度的高密度放養,形成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模式,這種模式是在通過透支土壤、水質等自然環境來換取產業短暫的發展和表面的‘繁榮’,廣東的產業危機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袁健國說。
針對盲目養蝦、一哄而上帶來的問題,如東縣出臺了《關于加強南美白對蝦養殖規范管理的意見》。從鼓勵發展到規范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堅持耕地保護制度,明確在基本農田保護區不得再新發展南美白對蝦養殖。另一方面,執行耕地復墾保證金制度。同時,增加水利設施投入,著力改善地區的水系環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