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黃顙魚較為低迷,年初價格在8.5-9元/斤,導致投苗量減少4-5成。雖然目前黃顙魚價格9.8-10元/斤,有所回暖,但仍不樂觀。尤其是今年大部分地區發生了黃顙魚變色事件,引起養殖戶的擔憂。
近年來,隨著塘租的逐年攀升,養戶不斷加大投苗密度,病害開始逐漸增多,隨之而來的是養殖成本不斷走高,相比生魚、加州鱸、黃鱔等特種魚,黃顙魚的養殖性價比不復往日,珠三角不少養殖戶逐漸嘗試轉養其他品種,反倒是外省的黃顙魚養殖水面有擴張之勢。
值得注意的是,以長勢快速且均衡為利器切入種苗市場的全雄苗,在推廣之初就表現得風生水起,經過2-3年的發展,逐漸被養戶認可和接受,有望成為苗種市場的主流。但是,全雄苗在推廣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短板,尚未全面推廣已被山寨。如何有效解決這些難題?這或許將成為能否重振養戶對黃顙魚這條名特優品種養殖信心的關鍵。
投苗減少4-5成,飼料容量8萬噸
黃顙魚,廣東俗稱黃骨魚,分布廣,除西部高原外,全國各水域均有分布。它個體雖較小,但產量大。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無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質含量為16.1%,脂肪為0.7%,為優良水產品,是大眾消費水產品,近年來在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和華東、西南等地的消費量逐漸增大。
廣東、浙江、四川是黃顙魚傳統主產地,廣西、湖南、湖北等地近年發展較快。其中,廣東的產量約為6萬噸,占全國3成以上,是黃顙魚核心產區。廣東本地消費2成左右,另外8成遠銷華中、華東等地。
據了解,廣東養殖黃顙魚于2002年開始在南海區西樵鎮儒溪村、順德勒流鎮等地率先養殖,至今已經有13年的養殖歷史,于2004-2005年開始大規模養殖。養殖區域分布集中在珠三角的南海西樵鎮、沙頭鎮、九江鎮、丹灶鎮,順德勒流鎮、樂從鎮、杏壇鎮,三水白坭鎮,珠海蓮溪鎮、小林鎮,新會沙堆鎮、惠州博羅等地,在2006年已經達到1萬畝以上,到2012年養殖面積擴大至3萬畝左右。
據記者綜合調查統計,2014年廣東黃顙魚的飼料市場容量達到9萬噸左右(包括用于黃顙魚養殖的塘虱料2-3萬噸),其中,南海4多萬噸,順德1萬多噸,新會、珠海等地1萬多噸。由于受到今年行情整體低迷的影響,廣東投苗量減少4-5成,今年黃顙魚飼料的市場容量7-8萬噸。
塘租上漲,推高養殖密度
近年,隨著塘租、飼料和藥品的價格上漲,養戶不斷增大養殖密度,導致病害暴發率高。
據了解,目前珠三角地區黃顙魚的養殖模式主要是精養模式,投苗時間一般在每年的5-6月和9-10月,投苗密度3-5萬尾/畝,增氧機為1.5畝/臺,養殖周期為12-18個月,畝產量3500-7000斤,高產的可達一萬斤。養殖周期12-14個月左右的產量為3500—4500斤/畝,養殖周期為16-18個月的產量則在5000—7000斤/畝。在2005—2006年以前,黃顙魚的養殖密度為1萬尾/畝,病害較少,主要用消毒殺蟲藥品較多,增氧機為2.5-3畝/臺;而如今的養殖密度普遍增加至3-4萬尾/畝,增氧機高達1.3-1.5畝/臺。
據記者綜合調查,目前南海西樵、九江、沙頭,順德勒流、樂從等地的塘租平均高達4000-5000元/畝左右,珠海、新會等地塘租稍低,平均2000-3000元/畝。隨著塘租的飆升,養戶逐漸增大投苗密度,從早年的1萬尾/畝,增加至今3-4萬尾/畝,養殖技術難度大大增加,增氧的難度也加大,病害隨之增多,尤其是近年的爛身、爛肉、爆頭、出血、腸炎等病害比較普遍,而出現兩年的爛身、爛肉等病害至今在業界內仍然無解。
因此,塘租上漲,導致投苗密度增大、病害增多是如今黃顙魚養殖的困局。
香蕉魚事件頻發
雖然這塊市場不大,但卻是一塊大肥肉,歷來是廠家爭搶要地。僅南海市場便集結了海大、全興、粵海、世海、湖南鑫瑞特、岳陽正昌、旺海、金浦、德海、恒興、澳華、天邦、統一、通威、海泰、同美、杰大、高信、鴻昌、珠海活力寶、高明鴻嶼、江門匯海、泰峰、星星、永勝、金閃閃等30多家飼料企業。目前,海大、全興、粵海市場份額較高,全興、海大在佛山地區市場份額較高,粵海在珠海、江門地區市場份額較高;三大廠家銷量約占整個市場份額的50%左右。
在養殖初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出現的主要問題就是體色變化,并由于體色的變化而嚴重影響其商品價值,魚體變純黃(俗稱香蕉魚)、花身或者白化是常見現象。尤其是2007-2008年前后,香蕉魚是業界普遍現象。后來,隨著飼料技術水平的改進,2010年后香蕉魚事件逐漸銷聲匿跡。
然而,2013年開始香蕉魚事件又開始頻繁出現,尤其今年廣東、湖南、浙江等地都出現黃顙魚變色事件,幾乎每家飼料企業都無法避免。
飼料是導致黃顙魚養殖變色的核心原因,近年一直困擾業界。蘇州大學葉元土教授曾公開發表,黃顙魚體色的變化與其他魚有相似之處,即除了由于水域環境條件、疾病等影響體色的因素外,重要的就是飼料物質對養殖黃顙魚的體色產生了重大影響。飼料物質對魚體體色的影響,實質是反映了飼料物質對魚體整體生理機能的影響。
這幾年發生的黃顙魚變色事件,廠家迫于壓力,一般采取飼料優惠、保價收魚或補差價的形式彌補養殖戶的損失。但也有廠家處理不當,不惜與經銷商甚至養殖戶對簿公堂。
記者采訪海大、粵海、德海、鑫瑞特等公司配方師,他們均表示黃顙魚屬于無鱗魚,對于飼料原料的要求很高,因為黃顙魚變色往往都會被養殖戶歸咎于飼料的質量問題,所以原料質量的把控很關鍵,很多飼料廠都無法保證黃顙魚料不出問題。
全雄苗市場份額逐漸增加,或成主流
黃顙魚全雄苗的市場份額逐漸增大,是近年種苗市場的一大特點。全雄苗的雄性比例高達95%以上,具有毛毛魚少、長速快、料比低等突出特點,近年頗受養戶青睞。
珠海蓮州飼料經銷商周葉光就十分推崇推崇全雄苗的優勢,他認為雖然全雄苗的價格較普通苗貴約50元/萬尾,但吃料足,長速明顯,料比也低,綜合下來養全雄苗更劃算。“養殖9個月可達到4兩規格,投喂同樣的飼料,一包料比普通苗多出1—2斤魚。”周葉光介紹,2012年他只推了300萬全雄苗水花,當時不少的養戶持觀望的態度,經過1-2年的發展,養戶慢慢認可全雄苗的優勢,今年共賣了1500萬的全雄苗。“有幾個客戶,等了1個多月才拿到全雄苗。”周葉光說,原本生產全雄苗的廠家少,產能存在不足,加上今年4—5月份雨水多,全雄苗水花孵化率低,更是造成全雄苗供應緊張。
據記者調查了解,目前黃顙魚全雄苗接受程度最高的是廣西、福建、湖南市場各占6成,湖北市場3-4成,廣東市場2成,浙江市場1-2成,四川1成。
不過,雖然全雄苗在市場上的表現搶眼,不斷蠶食普通苗的市場份額,但在推廣過程中仍出現不少雜音。而且全雄苗在傳統的三大主產區市場占有率并不高,主要原因就是炮頭不大、病害多,尤其是廣東市場。當地流通模式和其他地方不同,黃顙魚經過塘頭收購后還會經過打包廠和流通商的層層分級,根據消費市場不同運往各地。剛剛推廣時,不少魚中拒絕收購全雄苗,因為中間利潤少。
有的養戶、經銷商認為全雄苗最大的短板是達到4兩規格后,長速變慢,此時出魚則產量過低,若繼續養至5-6兩規格則會造成養殖周期長、耗料大等弊端。由于消費習慣差異,珠三角地區的消費者更偏好5-6兩大規格的黃顙魚,因此全雄魚更多的是走外地市場,價格上受省外的影響較大。“行情低迷時,魚中肯定挑選大規格頭魚。”南海魚中梁生表示,這會讓養戶非常被動。
對此,百容水產副總經理蔣恩明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全雄苗規格齊整,相比普通苗而言4兩頭規格的黃顙魚占絕大多數,勢必會相互搶奪飼料營養和生存空間,容易發生“頂塘”現象,導致魚頭長速偏慢。“全雄黃顙魚推廣僅3-4年,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蔣恩明表示,傳統的黃顙魚在養殖技術和管理,比如在放苗密度、飼料投喂方面仍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才能更全面發揮全雄黃顙魚的優勢,他認為未來黃顙魚全雄苗有望成為市場主流。
整體而言,由于養殖黃顙魚周期長、產量低,投入大但效益不明顯,加上近年病害增多、塘租升高,所以養殖黃顙魚對于廣東養戶的吸引力越來越低。加上廣東黃顙魚的價格日益受到外省產區的制約,尤其是冬季氣溫不斷升高,寒冬時間減少。因為隨著全球氣溫變暖,致使省外的暖冬時間逐漸加長,比如連續兩個冬季,我國大部分地區相繼出現暖冬情況,當地出魚量不斷增加,導致當時廣東地區黃顙魚的價格持續下降,而且近年華中、廣西、福建地區黃顙魚養殖發展很快,作為核心產區的廣東,已經呈現萎縮狀態。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