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屬于溫水雜食性淡水魚,在我國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南,素有“水中人參”的美譽,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是我國水產養殖重要的淡水經濟魚類。
在廣東珠三角地區,對蝦養殖的困難和魚價持續的低迷,使得許多養殖戶不斷尋找新的養殖品種,打開新的養殖模式。當前珠三角以江門新會地區養殖居多,以臺灣泥鰍養殖為主要品種;主要集中在新會九子沙、大鰲等地,養殖面積大約8000畝左右;還有其他的地區包括中山、珠海、臺山等地都有分布;
從養殖角度分析,泥鰍具有病害少,耐低氧,易管理,養殖成本低等優點,還有就是養殖周期短,一般在70-80天左右,可以養到15-16條每斤左右的規格,資金回籠快,近年來受到眾多水產養殖人的青睞。
1、泥鰍生活習性:
泥鰍生活水域較廣,河流,泥土,稻田等都可生活,適宜水溫15-30℃,在22-28℃最佳,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快,珠三角地區養殖土塘為主,泥鰍長期在底部析居,喜愛陰暗,安靜。具有鰓呼吸、皮膚呼吸和腸呼吸三種呼吸方式,所以對環境的適應力強,即使在離開水體也能保持較長時間的活力,具有長途耐運輸的優點。
2、土塘養殖管理:
放苗:珠三角地區泥鰍養殖以精養為主,底質一般為黏土泥地,放苗前漂白粉消毒,進水深度一般50-80cm,不易過深,同時在進出水口套密鐵絲網,防止泥鰍外逃和雜魚進入,水面要低于塘堤30-50cm左右,四周安裝防逃網,插入塘周圍,防止泥鰍逃跑。
放苗前,苗種用3%-4%食鹽水浸泡10分鐘左右進行消毒,苗袋入塘后先讓袋內水溫和塘內水溫接近后(約15分鐘),放苗時間一般為早上7:00-9:00,或者下午4:00-6:00,將苗倒入塘中,放苗前可以敷人參、維C等提高魚苗的抵抗力。
投喂:臺灣泥鰍經過馴化后可以白天喂食,當前珠三角地區養殖戶在養殖前期,搭配南美白對蝦0#、1#投喂,早上6點-8點,中午12點,下午16點-17點投喂,中后期轉以羅氏沼蝦料或者魚蝦混養料投喂,也有投喂泥鰍膨化料為主。投喂量根據天氣、水溫,水質的變化增減投喂,由于泥鰍具有雜食性和貪食性,投喂環節不宜過飽,可少量多餐,防止飼料投喂過量引起水質污染等問題。
增氧:泥鰍耐低氧能力強,極少出現缺氧死亡,所以白天中午可開一臺,晚上開2-3臺增氧機。
3、水質管理:
前期苗期主要是培水,提高魚苗的成活率以及增強體質,泥鰍塘的水隨著投喂飼料量增加,水質容易渾濁,起泡沫,主要是加大換水,中后期要勤做底改工作,低溫時降低飼料投喂量,定期測pH值,氨氮,亞硝酸鹽,注意觀察水中藻類變化。
病害防治:
泥鰍養殖的病害主要有腸炎,爛身,寄生蟲,水霉等,
腸炎:泥鰍在水溫達到30℃的高溫進食時,常常引起腸炎,主要由于水質渾濁,飼料質量差,消化不良引起,在日常管理中,通過大量換水,消毒,停料,內服中草藥和抗生素防治。
爛身:主要是高溫,刮魚時機械損傷,纖毛蟲引起的表皮爛身。
寄生蟲:主要是車輪蟲,指環蟲等引起泥鰍不進食,或者進食慢,體型瘦弱,蟲害嚴重引起泥鰍長期在水表面,游動不正常。可通過顯微鏡檢查寄生蟲種類,解剖魚身觀察,可使用市面殺蟲藥搭配阿維菌素潑灑。
水霉:屬于真菌感染,由于塘底有機物過多腐爛,或者由于養殖密度過大,運輸擁擠引起。體表有灰色或者白色斑點覆蓋,嚴重可形成斑塊,魚基本停止進食,常規選用食鹽消毒搭配抗生素內服。
水質管理及病害防治是相關聯的,關鍵點還是控制好飼料投喂,現在的養殖追求越來越高,追求快,追求高蛋白,包括現在大部分廠家推出的38蛋白料,雖然料比相對低點,但在高溫期,這就帶來了病害及損失,在價格不高,病害多發季節,筆者認為36蛋白已足夠,病少,成本低,何樂而不為?
4、市場環節:
泥鰍主要供給市場在北方,上市規格受到市場,季節影響,主要由泥鰍中介收購,出售到北方市場和種苗場,在外貿出口中,日韓,港澳臺地區比較受歡迎,當前珠三角地區養殖相對合理化,而北方養殖受天氣影響,冬天無法養殖,珠三角憑借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地域廣闊,水源豐富,冬天可以選擇搭蓋冬棚養殖過冬,在次年春節上市銷售。
泥鰍憑借自身獨特的營養價值和養殖優勢,在珠三角逐漸成為養殖新寵,未來或許會成為一個熱門的水產養殖品種,當然,所有的養殖魚類都會面臨一個成品銷售的問題,這也是一個隱存的風險,但隨著飼料的成熟和養殖環節的優化及養殖規模進一步的增加,消費市場相信也會不斷擴大,也不失為水產養殖的一條新路。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