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在龍感湖管理區洋湖蝦稻共生示范基地內,幾臺大型溝機正在開挖蝦稻共生邊溝,運輸車來回穿梭,該處蝦稻共生基地改造正在熱火朝天地開展。據了解,2015年,洋湖辦事處蝦稻共生產業在管理區政策的扶持與鼓勵下發展迅猛,養殖面積已由年初的3000多畝擴展8000畝,到年底,該處將形成萬畝綠色蝦稻共生示范片面積。
為大力發展稻田養蝦,今年年初,管理區在基地內安裝了24盞太陽能殺蟲燈,在全區率先推行綠色防控技術,力促經濟、高效、安全和綠色、環保。從使用效果來看,不使用化學農藥,示范基地內水稻病蟲危害極輕,病蟲害防效較好,而且水稻普遍長勢良好,平均單產達650公斤/畝以上。
“通過綠色防控,我們今年水稻病蟲害的發生跟沒有使用的有明顯對比,病蟲害發生率減少了70%,水稻產量也明顯有保障,增長在10%以上。”辦事處分管農業副主任馮加詠對此贊口不絕。
更為重要的是,綠色防控為即將開展的稻田養蝦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保障了小龍蝦的安全健康生長。稻谷收割以后,辦事處立即組織機器對全處稻田進行整改,大力推廣稻田養蝦。
洋湖辦事處農工王建安說:“我在三叉港生產隊承包了面積100畝,原來是稻跟麥,大概搞個6至7百元純收入,從2011來開始,我把100畝改造為蝦稻輪作,純收入達到兩千二三百元一畝。”
今年洋湖湖辦事處因勢利導,引導發揮有著豐富養殖經驗的養殖戶的示范引領作用,九月底,辦事處組織農工赴潛江參觀學習,潛江“兩蝦一稻,蝦稻共生”的養殖模式另大家眼前一亮。老百姓感覺發展前景很大,都積極自愿開展稻田綜合種養。
該辦事處瓦器墩隊支部書記焦春耕發展蝦稻共生已有三年了,從潛江學習回來后,瓦器墩隊從去年的100畝擴大到700畝,農工積極性很高,包括焦春耕自己,一心想把這個基地建成標準化,現在已經開始建設,龍蝦苗已經引進來了。
“我打算將我這70畝全部按照潛江的模式,四米寬,一米五深,全部改造成功。我們以前開的溝兩米寬,弊病在哪里呢,六月份必須要種稻子,水放去后,水溫高,蝦子藏不住身,到處爬,有的成堆,慢慢被太陽曬死了,開到四米寬有什么好處呢,深度達到了,水溫就不會過高,能保證蝦在里面生存,不會亂跑,可以留些種苗,水深龍蝦庫得住,如果市場價格不好,我們庫存在水里,價格好了,我再賣,不受天氣和價格的影響。”洋湖辦事處農工錢超權對蝦稻共生信心十足。
農戶在稻田養蝦中逐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蝦稻共生如今已成為洋湖辦事處百姓公認的好的種養模式,辦事處職工自發改建的積極性高漲。為了幫助經濟薄弱的農戶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辦事處積極與金融機構對接,為養殖戶解決前期資金投入的難題。
蝦稻改造過程中,一個是改造費,二是蝦苗的成本,我們辦事處也積極跟農業銀行取得聯系,基本達成的意向是,農行以生產隊為單位給職工提供五萬元小額貸款,在基地建設這塊解決了職工的后顧之憂。 洋湖辦事處黨委副書記楊光告訴我們。
洋湖辦事處黨委副書記楊光說,針對小養殖戶也想搞,面積在二三十畝左右的,洋湖辦事處采取合股養蝦,分戶種稻,采取這個辦法來解決土地利用,生產隊支部書記負責把面積調整到一處,兩戶合攏一起來改造,而且改造的成本也節約了,土地利用率也增加了。
下一步,龍感湖管理區將繼續做好蝦稻連共生養殖協會和合作社的發展,做到統一苗種、統一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生產標準、統一銷售,形成產業合力;努力做好蝦稻共生品牌的建設,創建雷池生態小龍蝦品牌,打響知名度;積極研究小龍蝦扶持政策,在小龍蝦基地建設、蝦稻共生技術培訓、小龍蝦加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積極聯系市農商行、農行幫助養殖戶提供貸款融資服務,為產業發展增加后勁。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