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保險為水產養殖業“遮風擋雨”?是擺在各地政府和水產養殖戶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發生在珠海金灣區13名水產養殖戶身上悲喜交加的“驚天大逆轉”故事,為珠海政府部門和眾多水產養殖戶們上了一堂生動鮮活的“保險課”,也讓社會各界在事實面前看清了保險的本質意義——四兩撥千斤,以最小的代價防患風險。
3月7日,珠海市首張政策性水產養殖保險保單正式生效。金灣區13戶因年初那場世紀寒潮而受災的水產養殖者在最短的時間里拿到了508.4萬元的保險理賠金,讓他們有了恢復再生產的能力。
花60多萬元為水產養殖買一份保險,珠海市、區兩級政府當初的一個“防患未然”的政策性保險試點嘗試,僅僅在兩個月后,就變成了放大將近9倍的巨額保障金。發生在金灣區13名水產養殖戶身上悲喜交加的“驚天大逆轉”故事,為珠海政府部門和眾多水產養殖戶們上了一堂生動鮮活的“保險課”,不僅進一步認識到商業保險的巨大“能量”和其發揮的經濟“助推器”、社會“穩定器”作用,也讓社會各界在事實面前看清了保險的本質意義——四兩撥千斤,以最小的代價防患風險。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先后推出了能繁母豬、水稻種植、農村住房等涉農政策性惠民保險,讓“三農”保險“安全網”越織越密。但從各地情況看,水產養殖戶們一直沒有被這張“安全網”惠及。主要原因,除了水產養殖業“看天吃飯”的行業屬性,成本高、風險大等眾所皆知的因素外,“錢的問題”是另一大主因:一是政策性保險本來就不賺錢,而水產養殖賠付率高,動輒超過100%的賠付率,加上勘驗定損難度又大,讓許多保險公司知難而退;二是政府的“財政補貼”能撐多久、走多遠,也是政策性保險的一大考驗;三是農戶的保險意識不高。因為水產養殖保險多采取自主自愿參保原則,如金灣區的這次保險試點工作,盡管保費已經便宜到“由政府出90%的大頭,養殖戶只出10%的小頭”,攤到每戶頭上的保險費也許只需幾百、上千元,但絕大多數的養殖戶仍然抱著“也許不會有事”的僥幸心理而不愿意掏這筆“冤枉錢”。風險大、不成規模,最終讓一些城市的水產養殖保險試點工作難逃“不了了之”的宿命。
如何讓保險為水產養殖業“遮風擋雨”?是擺在各地政府和水產養殖戶面前的一個新課題。在引入商業保險為珠海“構建現代漁業、和諧漁業、平安漁業”提供有力支撐的路上,珠海已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去年12月20日,我市出臺了《珠海市政策性水產價格指數和風災指數保險試點實施方案》,在斗門區蓮洲鎮東滘村、白蕉鎮昭信村的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下屬的羅非魚和鱸魚養殖戶以及高欄港區平沙羅非魚養殖基地的羅非魚養殖戶啟動價格指數保險試點;在萬山區啟動深海網箱養殖風災指數保險試點。珠海的“水產價格指數和風災指數”兩項保險試點,在全省尚屬首創。
雖說是“摸著石頭過河”,但示范意義重大。據悉,因為斗門水產養殖戶曾經歷過海鱸魚價格時高時低、“魚賤傷農”的慘痛教訓,因此,當政府推出“政策性水產價格指數保險”后,他們非常開心,積極參與投保。有了這張“價格指數”的保單,就意味著養殖戶不用再為魚價的“忽高忽低”和市場的“變幻莫測”而擔憂了,因為保險公司已經為他們在價格上“兜底”上了一把“保險鎖”,只要市場上的魚價低于保單上的價格,保險公司就會自動賠付理賠款給養殖戶,今后斗門的水產養殖戶只需養好自己魚塘里的魚就行了。
一項惠民政策性創新保險需要由政府、企業和水產養殖戶的共同推進,才能走得更穩、走得更遠。去年8月,珠海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在國家頂層設計和廣東省的框架下, 強調了珠海在保民生、防災減損、服務三農、服務地方經濟、創新五大重點領域大力發展現代保險業務。在服務民生上提出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對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作用,逐步構筑覆蓋面寬、保障范圍廣的社會責任綜合保障體系。希望珠海的水產養殖政策性保險能充分利用這一契機,探索形成符合珠海實際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讓更多的水產養殖戶受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