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時分,天津市寶坻區八門城鎮的10萬畝水稻田“冰海”景觀正在向“銀海”轉換。鎮長劉廣安介紹,加上夏天的“綠海”,秋天的“金海”,形成了八門城的“四海”景觀。而這綿延無邊的“海”不僅產出水稻,更有一個水中精靈——泥鰍。如今,傳統的稻鰍資源通過產業化經營,正在成為八門城生態旅游和農民致富的“富海”。合作社帶頭人高建忠,2009年成立了天津鴻滕水產養殖公司,2010年成立了金寶地莊園(天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金寶地水產養殖合作社,實行“企業+基地+合作社”的經營模式,使“寶坻黃板鰍”這份家鄉特產得以光大。
用經濟優勢弘揚生態優勢
寶坻地處潮白河畔,是華北最大的濕地保護區之一。地方政府高度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為水稻和水產兩大資源的保護利用提供了條件。寶坻區常年水稻面積25萬畝,淡水養殖6萬畝,是天津市重要的農產品基地。高建忠偶然一次接觸到韓國貿易商,了解到泥鰍由于營養價值高,在日本和韓國有很大的需求量。抱著把家鄉傳統資源優勢做成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的使命感,高建忠選址寶坻黃莊農場,2010年正式開始了泥鰍養殖事業。
從100畝試養做起,高建忠請專家聘能人,很快就摸索出了一套經驗與科技相結合的標準化養殖模式。公司先后獲得出口日本和韓國的許可證,無公害農產品證書和產地認定證書。2010年10月,第一批600多噸泥鰍順利銷往韓國。高建忠說:“出口檢驗檢疫非常嚴格,項目多達60多項。但是由于泥鰍出口價格能達到每斤30多元,市場穩定,所以,我們認定養殖泥鰍出口是當地一個優質產業。”
為了帶動農戶發展泥鰍養殖,各級政府一面積極開展坑塘治理,發展立體種養,一面推動土地流轉。通過扶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組織成立合作社,推動實現集約經營。2010年,天津金寶地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不久就產生了廣泛影響,很快就發展注冊社員158戶,簽約經營1000余人,精養泥鰍8000余畝,覆蓋水稻種植面積5萬余畝。戶均收入1.5萬元,農戶新增效益3000多萬元。合作社社員全部實現標準化養殖管理和全程培訓。合作社的泥鰍由公司按照每斤高于市場價1元回收。社員樊克儉告訴記者,由于有保護價,精養泥鰍有穩定的利潤。如果有人愿意流轉稻田,他可以把養殖規模擴大到500畝。
用科技優勢強化產業優勢
稻鰍立體種養是將優質水稻和泥鰍一起實施立體種養的獨特生產方式。稻米是基于新型綠色生態種植技術的高營養保健米,不使用農藥和化肥,以生態互補的方法實現水稻種植與泥鰍養殖有機結合,互補共生,綠色生態,實現了“一水雙用,一地雙收”的規模效益。泥鰍成為“水中人參”,稻米每斤賣到了8元錢。
多年來,由于出口對于產品質量的嚴格要求,使黃建忠認識到科技興農的重要性。2013年,公司建立了寶坻區第一家農業院士工作站,聘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為公司高級顧問。公司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0名,特聘專家6名,先后同天津科技大學、天津農學院等簽訂了合作協議,與臺灣圣鯛水產研究所簽訂了開展泥鰍苗種人工孵化技術應用以及產業開發合作協議。公司將利潤的30%投入研發,先后研制21項專利技術,已獲得泥鰍和水蛭養殖國家專利5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1項。公司自主研發的“泥鰍苗種人工孵化裝置”專利技術,使泥鰍苗種成活率達到80%,填補了國內空白。
科技進步,帶動了養殖規模的擴大,進一步促使產業鏈升級。公司與天津農科院生物研究所合作開發的泥鰍深加工項目,2015年3月份獲得成功;與臺灣圣鯛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選育的“寶坻黃板鰍”良種,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寶坻黃板鰍”已在韓國和日本成為知名品牌。一系列的新技術新品種,把合作社帶上了發展快車道。
用產品優勢形成發展優勢
隨著產量的增加,開拓市場是黃建忠的當務之急。黃建忠一面穩定國際市場,一面開拓國內市場。“寶坻黃板鰍”的市場在韓國和日本已經穩定,2015年初,公司在原來單一泥鰍出口基礎上,又增加了扣蟹、黑魚、鯰魚等6個品種。通過訂單養殖,建立了3個出口養殖基地。
擴大市場,增量必須放在國內。黃建忠說,2013年他們組織對國內市場進行了考察,感覺開拓國內市場比開拓國際市場要難得多。為了適應國內市場需要,兩年前開始啟動深加工項目,目前,投資700萬上了加工設備,6月份即將投入生產,向國內市場投放泥鰍罐頭、烤串以及其他調理食品。
黃建忠說,寶坻的稻鰍資源是“天賜良源”,我們的使命就是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的經營模式把這份農業遺產發揚光大,利國利民。目前,制約合作社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資金。2014年,養殖戶面臨無資金擴大養殖規模的制約,浦發村鎮銀行以公司股權抵押貸款700萬,解了燃眉之急。因此,國家對于“企業+基地+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在貸款政策上,能否再傾斜一些?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