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關于“抗藥性”的問題,希望大家不要把目光僅僅局限于水產養殖這一單一領域里,它關乎的不僅是我們的工作,還有我們的生活。早間看新聞多少也了解到一些關于人們濫用抗生素對于自身免疫與社會環境的破壞,當真將目光聚焦在這個話題的時候,還是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這使我本能的想到了數以億計的孩子們,都說少年強則中國強,真不希望類似于抗藥性這樣的問題會影響到祖國的未來,可就在2015年4月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為江蘇、浙江、上海等地1000多位兒童進行的尿液檢測顯示近6成兒童尿液中含有抗生素。中國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西方國家的5—8倍,2013年全國抗生素使用量達16.2萬噸,約占世界用量的一半。其中52%為獸用,48%為人用,超過5萬噸抗生素被排放進水土環境中。在全國58個污染流域中,北方海河流域和南方珠江流域污染最為嚴重。如今人們是否還有“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的沖動?
抗藥性問題不全在于“藥”
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養殖老板在養殖過程中對于曾經一些“百試百靈”的水產藥品漸漸地失去了耐心。星星還是那個星星,可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嗎?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霉素。青霉素的問世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時至今日朝鮮仍在接受國際援助組織提供的青霉素以抗擊國內肆虐的“結核病”。目前為止青霉素仍然是扁桃體炎,炭疽,破傷風,梅毒等疾病的首選藥物,但因近三十多年來人們對抗生素隨意而廣泛的使用導致越來越多的細菌產生耐藥性,青霉素對于人類的意義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的重要。我們不能說生產青霉素的廠家都偷工減料了,醫學工作者開發一種新型抗生素需要10年的時間,而一代耐藥菌的產生只需2年。顯然,人類在這次與細菌的“時間賽跑”中位置有些尷尬。
水產養殖抗藥性外因:
言歸正傳。伴隨厄爾尼諾現象的愈演愈烈,北方地區持續干旱少雨,氣溫的不斷攀升,鹽度的持續走高,也加劇了池塘中藻類和弧菌的滋生。同樣的藥品,同樣的用量,顯然在這種環境下它所背負的使命更大了,壓力也更大了。另外有些老板在養殖習慣上秉承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理念在投餌上毫無節制。缺乏防患意識,往往直到養殖中出現問題時才想到使用藥物來解決,通常到了這個階段只能增加使用甚至數倍于常規用藥量的藥物,過分依賴水產藥品在水產養殖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如果脫離環境因素談藥效,對于水產藥品而言真的有點兒勉為其難。再者解決方案較為單一,所有底質、水質問題都習慣用同一類型藥物進行治療。濫用藥品,不僅增加養殖成本,而且還會陷入用量越來越多,效果越來越差的惡性循環。不如定期預防,防患于無。
水產養殖抗藥性內因:
現在池塘中的有害藻類越來越難殺了,近海藻類種群更迭頻繁,甚至出現了很多以前不曾出現的藻類,這說明了水源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如果我們能夠認可水體富營養化這個說法,那么這個問題就不難解答。首先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人為因素就是農田化肥及農藥的流失對于水體的污染,農藥的毒性絕對不會小于水產藥品對于養殖動物及海洋藻類的毒性。如果是在這種環境下生存并能闖進池塘里的藻類,常規藥物很難殺滅。盡管水產養殖廢水排放并不是導致近海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但是我們仍要承擔因所有因素形成的結果。僅僅是1頭豬的污水排放量就相當于10個成年人排放的生活污水,那么一個養豬場或一個養雞場所帶來的水體污染不可小看。有些養殖老板喜歡用動物糞便進行池塘肥水,所有養殖動物糞便中都有抗生素殘留,盡管不多但奈何不了天長地久。我們不妨將池塘水環境和近海水環境進行類比,在近海污染水環境中突圍幸存下來的藻類,在進入池塘后便會“如魚得水”,池塘中豐富的營養源促進了它們的大量繁殖。另一方面因池塘內部環境遠不及近海水環境污染那么嚴重,所以有些藻類在相對“舒適”的環境中變得更加有恃無恐,對于常規消殺“視而不見”。
關于水產養殖抗藥性的思考:
既然常規消殺藥物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我們是否需要換位思考?微生物制劑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水產養殖領域中微生物制劑具有代謝旺盛,繁殖迅速且適應能力強等特點,在與一些藻類競爭營養過程中占據優勢。(藻類繁殖需要陽光,大部分微生物制劑可以全天24小時進行繁殖)另外微生物制劑產酶及分解能力強,可以對池塘環境形成保護。和常規消殺藥物相比,微生物制劑的應用更適合當代的水產養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