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后期,常規水質、底質養護
定期(每7~10天)使用底質改良劑,用微生態制劑調水;并定期根據藻相、加換水情況(每10~15天)解毒。(調水、護水、肥水培藻前,先用解毒劑消除水、底中的毒素和有害微生物代謝的毒素以及藥物殘毒和重金屬殘毒等)“有機酸”“EDTA-2Na”“硫代硫酸鈉”(大蘇打)“絡合物”“阿托品化”等的選擇請根據實際情況選擇。
2.活化菌種,增強活菌效能
將活菌制劑浸泡2~3小時后使用,可使活菌迅速激活和繁殖,同時也是促進藻類生長的營養素,具有培菌培藻、均衡菌相藻相,促進穩定水色的多重功效。
3.養殖池水pH值偏低(低于7.5時)
(1)提升pH值:換新水,少量多次使用熟石灰(6公斤/畝。米),連用2~3次,每天1次,期間每24小時檢測1次pH值, 直至調到理想值(8.2~8.6),也可以適當肥水逐步提高并穩定pH值;
(2)穩定pH值: 將活菌浸泡全池潑灑,穩定pH值。
4.pH值不穩定,上午和下午變化差值太大
將活菌浸泡全池潑灑,調節穩定pH值,提高水體的緩沖能力(小蘇打)。
5.pH值高于9.0并伴有持續上升趨勢
先用降堿類成品全池潑灑,再用活菌和紅糖1公斤/畝混合溶化后全池潑灑。
6.溶氧偏低
(1)加新鮮水。
(2)合理配置增氧機并開足增氧機。
(3)關注藻相變化,視情況適量追肥促進藻類光合作用;
(4)定期改底減少底部耗氧:改底,可預防和控制底質腐敗耗氧造成溶氧偏低;
(5)低氣壓、悶熱、連綿陰雨,應適時解毒并抗應激,高溫天氣則可選擇在夜間10點前潑灑。
7.水濃、泡沫堆積,透明度小
把菌類稀釋后全池潑灑,兩天后潑灑表面活性劑,也可以選擇用分解型底質改良劑。
8.底泥發黑、發臭,蝦上浮不下沉,攝食驟減或拒食
第一天全池解毒抗應激,第二天改善池底,第三天用菌類調護水色;同時內服加強體質。
9.藻相突變(“倒藻”或“轉水”)
養殖前期出現“倒藻”,是水體缺乏營養鹽類,適當追肥保藻,保持透明度在30公分左右。
養殖后期出現“倒藻”,表明水質老化,應先排水20公分,改良底質,第二天追肥再加水至原位。
10.水體懸浮物明顯增多,水色暗淡無光,底質腐敗
先用消毒劑消毒,第二天上午解毒,將菌制劑混合浸泡3小時后于當天中午前潑灑,以修復水色。(過度消毒會造成養殖品種的傷害,可選用刺激性小道聚維酮碘或者是有不同含量的過硫酸氫鉀,可以把握尺度)
11.中毒的種類和處理
對蝦中毒包括重金屬中毒,藻類中毒,亞硝酸中毒,硫化氫中毒以及工業污水中毒、飼料變質中毒等多種情況。中毒的癥狀各不相同,但都表現出全身肌肉發白,游塘,跳躍。對策:開啟所有增氧機,將解毒劑(正確選擇解毒劑)全池潑灑,第二天用多糖全池潑灑以鞏固療效。
12.降解濫用抗生素、消毒藥、殺蟲劑、茶麩造成的蝦中毒
開啟所有增氧機,將解毒劑全池潑灑,第二天用多糖全池潑灑以鞏固療效。
13.重金屬超標、以及因地質原因造成的水銹、硫、鐵、氨含量超標
開啟所有增氧機,將解毒劑全池潑灑,第二天用多糖全池潑灑以鞏固療效
14.緊急救治缺氧、浮頭、泛塘
立即開動所有增氧機;有條件的向池內加新鮮水源;將表面活性劑加適量水撒在對蝦浮頭集中處。
15.養殖水體亞硝酸鹽偏高
(1)適當減料或停料1~2餐;
(2)全池潑灑熟石灰將pH值調整至8.2~9.2之間;
(3)開足增氧機;
(4)全池潑灑菌類(以硝化細菌為主),2~3天可降至安全值,隨后追肥穩定水質。如水源亞硝酸鹽超標,致使亞硝酸鹽居高不下,可定期(7天1次)用解毒劑控制亞硝酸鹽的毒性,也能使蝦健康生長。
(5)適當換水,最具效果的措施。
(6)如果亞鹽很高就需應急措施:馬上停食,在池塘中潑灑葡萄糖、食鹽、氯化鈣或者維生素C制劑,緩解亞硝酸鹽的毒性。(此處是同人體亞鹽中毒處理措施)
(7)硝化細菌,專一降解亞硝酸鹽與氨氮的菌株,自養型微生物,以環境中亞硝酸鹽等無機物質為營養,在體內合成自身生長繁殖所需物質。當然硝化細菌繁殖比較慢,在養殖投料大的情況下,可以提前培養,以備不時之需。
(8)當水體中亞硝酸鹽過高時,使用強氧化底改來降解亞硝酸鹽
16.亞硝酸鹽超標引起中毒和偷死
采取解毒排毒→補鈣、補能量→培藻肥水→保肝健腸胃、恢復損傷的步驟進行救治:
(1)解毒排毒,緩解毒性,降低死亡率:當對蝦亞硝酸鹽中毒時,最直接有效的急救方法是將對蝦血液中的毒性排出或降解。目前實用有效的方法是:上午將用粗鹽或海水晶全池潑灑解毒(每畝。米用5公斤),下午解毒;并在飼料中拌喂食鹽和肝臟調理劑以排毒。
(2)補鈣、補能量,防應激,維持正常體能:亞硝酸鹽中毒后,對蝦食欲不振甚至停止攝食,但此時對蝦應激所消耗的能量卻是平常的5~10倍,一方面是對蝦攝取的能量減少(出現軟殼、空胃、肝腫等),另一方面是消耗的能量倍增,因此造成對蝦在短時間內因能量耗盡力竭而死亡。因此及時補鈣硬殼,補充能量和防、抗應激。
(3)培藻肥水是解決亞硝酸鹽的根本方法:藻類生長旺盛不僅可以保持水中有充足的溶氧,而且能夠促進水體中物質轉換和能量流動,可為亞硝酸鹽的轉換提供有利的條件,這時候的肥水培藻要求快速和持效相結合,可得到的理想水色和降解亞硝酸鹽。
(4)保肝健腸、恢復損傷:對蝦亞硝酸鹽中毒出現出軟殼、空胃、肝腫等,如不采取補救措施,會留下后遺癥,如影響攝食、抑制生長,重則停止生長甚至慢性死亡。因此必須在飼料中拌喂免疫促生長類產品,連喂3天,每天2餐。
17.養殖水體氨氮、硫化氫超標
適當換水,全池潑灑熟石灰,將pH值調整至8.2~8.5之間,開足增氧機, 先用分解型底改與沸石粉混合后潑灑,第二天肥水。
如水源氨氮、硫化氫超標,使用前應曝氣,進水時呈拋物線入塘;如氨氮、硫化氫居高不下,可定期(7天1次)采用解毒劑控制氨氮、硫化氫的毒性,也能使蝦健康生長。
18.蝦池水體發光
造成水體發光的原因是發光細菌,發光甲藻和夜光蟲大量繁殖所致。處理:加淡水20公分然后消毒于夜間使用,視情況輕重用1~2次。隨后及時培肥水質,夜光即可消失。
19.對纖毛蟲的處理
(1)肥水:迅速肥水培藻。
(2)促進蛻殼:使用茶籽餅,或者加水促進對蝦脫殼。解毒,然后將多糖和鈣拌料投喂,每天2餐,連喂3天,可促進蛻殼。(尤其是在脫殼的前2~3天拌料投喂,早晚各一餐,連用三天,對消除纖毛蟲更為有效)
20.養殖過程中發現有雜魚、雜蝦、雜蟹
(1)認真檢查進水網罩是否有破洞,及時補救;
(2)雜魚: 把茶麩浸泡三天左右,取其濾液(每畝水深1米用3~5公斤),全塘潑灑能殺滅各種野雜魚和寄生蟲卵;2天后進行解毒。雜蝦、雜蟹:不宜使用殺蟲藥,應在增氧機附近放置幾個網籠,定時收籠,逐步清除。
21.防、抗應激----風向轉變、冷空氣南下、溫差變化大、季節交替、氣候突變前后
環境突變,容易引起倒藻和水變繼而引起對蝦強應激,食量減退,體質減弱,引發病害。因此養成收聽天氣預報的好習慣,關注1周內的天氣情況;
(1)防止應激“倒藻”:在預知天氣變化前3~4天進行追肥和培菌。
(2)防止對蝦應激:天氣變化前2~3天,用多糖潑水,消除或緩解應激;如惡劣天氣持續5天以上,應重復潑灑1次。
(3)增強抵抗力:拌料投喂,保肝健腸,增加對蝦的體力和免疫力。
(4)天氣變化期間,停止進水和換水, 開足增氧機,并減少投喂。
環境突變,充分做好防、抗應激工作,可避免暴發性紅體白斑病的發生,化解養殖危機。
22.防、抗應激--臺風、暴雨、連綿陰雨天,蝦塘怎樣處理
臺風、暴雨容易造成溫度、鹽度、溶解氧水體嚴重分層現象,pH值急劇下降,并可能產生底部缺氧,出現“倒藻”,對對蝦極為不利。
大量實踐表明,濃水色和低透明度更易抵御災害性天氣。濃水色和低透明度的最大特點,是池中浮游植物比淺水色和高透明度更豐富。更豐富的浮游植物可以放出更多氧氣。更多氧氣對促進對蝦正常生長和維持水體生態平衡更有利。
(1)養成收聽天氣預報的好習慣,關注1周內的天氣情況;
(2)將肥水產品浸泡2小時后全池潑灑,可維持風雨期間菌相和藻相平衡;
(3)在下雨期間必須開足增氧機,并減少投喂(可適當停餐);
(4)同時解毒和防抗應激;雨后追肥、培菌和補鈣;這樣既可保證陰雨天、暴雨天、臺風天水色良好不變,同時可預防缺氧、浮頭和冒底、偷死現象,使對蝦穩渡風雨天。
23.防應激--冬季養蝦,蓋(冬)棚前后的管理
蓋冬棚前后的水體環境變化較大,主要表現為:環境封閉、空氣不對流、溫差增大、光照減弱、藻相不穩定、水質容易泥濁、溶氧不穩定、亞硝酸鹽和重金屬容易超標,對蝦容易產生應激反應。一般蓋棚后7~10天和蓋棚后30多天時易爆發疾病。
管理措施:
(1)蓋棚前將水色調濃爽,避免蓋棚后轉水。
(2)蓋棚前后用多糖或VC潑水,解除環境的應激。
(3)蓋棚前后加強對蝦的營養,可用免疫催生長類產品拌料投喂。
(4)保持水體特別是底部的溶解氧,定期預防亞硝酸鹽的積累。
(5)定期使用解毒劑。
以上所述活菌一般代指光合、芽孢、乳酸、硝化。根據情況選擇,也可選擇市面上的EM菌系列產品。有更好的管理措施可以相互交流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