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水中人參的臺灣泥鰍,由于市場銷路打開,利潤可觀,近幾年在廣東的養殖如火如荼,今年光珠三角地區臺灣泥鰍養殖水面就超過了4萬畝。但臺灣泥鰍在迅猛發展的同時,病害問題顯現。很多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泥鰍越來越少,養到最后甚至都沒有了~到底誰是兇手?
1、寸片死
為什么所有的泥鰍在人工培育的情況下,存活率普遍只有10%,即使是育苗高手,開花的存活率也就30%,泥鰍小的時候為什么難活?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的曹小娟老師告訴我們“泥鰍寸片死,大多是因為天然餌料不足而致。”
所謂的泥鰍“寸片死”,不是發生在鰍苗體長3厘米左右,而是發生在體長1厘米左右,此時鰍苗體色正處于由黑色轉為黃色階段。
我們依據鰍苗的營養來源,可分為三個發育階段:內源性營養階段(完全以魚苗自身的卵黃油球等內源性的營養發育階段)、混合性營養階段(部分依靠內源性卵黃、油球等營養物質,部分依靠攝食外界食物為營養的階段)、外援性營養階段(內源性營養耗盡而完全依靠外界食物的階段)。當卵黃快耗盡時,水體中的天然餌料跟不上,小鰍苗就被餓死了,所以鰍苗“寸片死”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轉食不成功。換句話說,這時候死,其實不是兇手干的。
怎么破?
曹老師推薦:在不同的時間,將育苗網箱移植到輪蟲密集的水域,可以保證鰍苗有足夠的生物餌料,順利完成營養轉型。隨著A區泥鰍長至2cm,A區的天然餌料已經不能滿足泥鰍攝食的需要,此時把A區的圍網撤除,泥鰍苗種進入B區開始攝食早已培育好的天然餌料,泥鰍苗種從2cm長至3cm,此時池塘中的泥鰍天然餌料被消耗的所剩無幾,可以開始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養殖泥鰍幼苗。
2、失蹤之謎
為什么很多人反應,臺灣泥鰍在養殖過程中會越來越少。廣州五龍崗水產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梁聰表示,泥鰍的天敵遍布海陸空,鳥、蛇、老鼠、蝌蚪、蟑螂等大型的昆蟲都會干掉它,包括蜻蜓幼蟲。因為泥鰍口感順滑像粉絲魚翅一樣好吃。天敵都喜歡來吃它。但是我們只能夠盡力的去防,不可能做的徹底。天敵是泥鰍失蹤的一大原因,還有就是泥鰍小的時候會大吃小,一旦天然餌料不足,小時候就會自相殘殺,當然又失蹤一部分。再有一個原因就是市面上的臺灣泥鰍很雜,如果是二代苗或者三代苗就很喜歡鉆泥巴,養殖水體底質差沒注意到,就算死了我們也沒法知道,因為它也浮不起來了。
怎么破?
臺灣泥鰍的天敵泥鰍幼苗的危害極大,一只豆娘幼蟲一天可以捕食20尾~30尾臺灣泥鰍幼苗。所以投苗2個月內最好搭建80 目的天網隔離天敵,在池塘四周地上安置40公分的防逃網。2 個月以后泥鰍長到一定規格,便不受蜻蜓和豆娘的威脅了。雜交選育的一代苗,少鉆泥巴。擦亮眼睛選擇正宗臺灣泥鰍可以有效提高泥鰍的存活率!前兩年養沒經驗的就直接放3~5厘米的大規格苗安全些!
3、溺氣
魚會溺水嗎?很多朋友不相信魚會溺水。其實魚真的會溺水。鮪魚,鯖魚等由于對氧氣需求量很大,所以必須依靠游動才能讓腮交換更多水里的氧氣,一旦阻止它們游動,就會缺氧而死,就是我們所說的溺水。但泥鰍不一樣,它除了像鮪魚,鯖魚一樣用腮呼吸,還有后腸和皮膚等腮上器官可以輔助呼吸。所以泥鰍不怕缺氧。但,成也后腸,敗也后腸。因為后腸可以直接換氣,當水體溶氧不足或底部惡化時泥鰍游到水面吞一口氣再去搶食、然后又吞氣、再搶食……這樣就出現一節飼料一節氣體的癥狀。腸呼吸的氣體又被未消化完全飼料堵排不出去。也有人認為是泥鰍貪食撐到,或消化不良引起的。所以溺氣也是自己作的 NO作NO DIE。
所以,我們可以得知,泥鰍死亡三分之一是仇殺,三分之一是自相殘殺,三分之一是自殺……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