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對蝦養殖成功率不理想,新興的臺灣泥鰍成了對蝦養殖戶轉養的重要品種之一。在早期泥鰍養殖利潤高的時候,珠三角的“鰍蝦混養”、“鰍蝦輪養”模式曾經風靡一時。然而,從上一造開始,問題卻出現了。
“周邊的塘有養泥鰍的或自己塘養過泥鰍的,蝦就特別難養。”日前,江門新會大鰲養殖戶強哥告訴《農財寶典》記者,從上一造蝦開始,新會大鰲、睦州一帶這樣的蝦塘,從幾百支/斤養到100多支/斤的時候很難養,加料難、長速慢,養不大或養不活的情況比較明顯,而且蝦塘的水還比較難調,水質不穩定。
泥鰍塘難養蝦,原因何在呢?有漁行家表示,“鰍蝦混養”模式下,對蝦和泥鰍需要在不同投料區分開投喂,喂完泥鰍再喂蝦;起捕時先投料區投料誘捕泥鰍,捕完大多數泥鰍后,再拉網捉蝦,以防蝦與泥鰍同網,蝦的額劍傷害到泥鰍;同時,這種模式要求塘底相對干凈,因為泥鰍的采食量大、腸道短、消化力弱,排出來的糞便對水質污染比較大,影響同塘對蝦養殖。
而針對“一造蝦一造鰍”輪養模式出現的蝦產量低的情況,強哥也表示,養泥鰍的水并不適合養蝦,“養泥鰍很少調水,氨氮、亞硝酸水平高,pH也只有七點多,這樣的水不適合養蝦。”強哥舉了個例子,他有朋友刮蝦后剩下幾十斤蝦放到泥鰍塘網箱暫養,沒想到不到半小時就全軍覆沒了。“兩個品種的養殖條件不一樣,除了常規水質指標不一樣外,滲透壓也不同,用泥鰍塘的水試苗肯定都難成功。”強哥表示,以前養蝦調水很簡單,只要消毒、培菌就可以,而養過泥鰍的塘養蝦,用這樣的方式調水要艱難得多。
對此,江門市安潤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加V漁行家賴遠軍表示,用泥鰍塘的水養蝦肯定不行,除非不斷換水,泥鰍塘的水氨氮、亞硝酸鹽、有機質多,經常發生藍藻。至于養過泥鰍的塘為何難調水?賴遠軍告訴記者,養過泥鰍的塘,塘底土壤和養蝦的時候不一樣,特別是微量元素這塊缺失很大,再用以前的方法來調水肯定不行,他建議清塘時生石灰要多用點、底泥充分曝氣氧化,先檢測總堿度、總硬度等相關指標,讓土壤營養和化學指標平衡后再進水養蝦。
此外,賴遠軍還表示,由于養殖水源污染比較厲害,現在一般都是“一塘水一塘蝦或一塘魚”,前期做好水,后期基本不換水、不加水,養殖過程多調水,遇到非要換水的情況,如蝦蛻殼時候,也要等到水源好一點的時候才換,不要別人剛排水自己就進水,如果旁邊有養泥鰍的塘尤其注意這點,因為泥鰍塘的水特別容易起藍藻。“至于強哥提到的這種養不大、養不活情況,我覺得和泥鰍不一定有必然聯系,因為這兩年蝦越來越難養,原因也多種多樣。”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