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有的水產養殖大環境中,隨著市場與環境的變化作用,一段時間中某個地區的養殖品種出現更替,新興養殖品種代替傳統養殖品種。
在2016下半年原草魚、烏鱧主產地珠三角地區泥鰍頻繁增長,其背后是“誰”在助推,下面就由筆者帶領各位讀者一起走進孫中山的故居中山市一探究竟。
草魚一月行情
草魚整體趨勢
草魚在中山是傳統養殖品種,技術、設施都比較成熟,一方面受制于市場低迷,國內外原料不斷上漲和環保因素對于飼料廠的影響,另一方面同時由于氣候變化,16年早批生長速率較往年趨緩,導致利潤空間極度下降,存塘量增加。雖然8、9月價格出現短暫上揚,但這僅僅是受益于中部地區洪水導致的缺魚影響。
而生魚作為另一主養品種,雖有產量高的優勢,養殖周期長,性兇猛,投喂量大,缺點是占用資金份額大,一些大養戶出于經驗考慮,做出16年生魚行情會有上揚趨勢的判斷,導致存塘量大,供求失衡,行情進一步下跌,而欠款條件下對養戶和一些公司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幾乎無利潤空間。
在珠三角地區烏鱧、草魚價格低迷,有一定存塘量的情況下,如何選擇有潛力的新品種成為了迫切的需求。
這時泥鰍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中,它不僅僅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A,而且脂肪含量很低,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還是一味中草藥,具有養腎生精、補鈣壯骨、補血補鐵、保護血管、抗衰消炎、醒酒等作用,素有“天上斑鳩、地下泥鰍”和“水中人參”之美譽。
泥鰍因其適應性強、繁殖率高、耐低溫、養殖周期短、產量高等特點,市場需求巨大,養殖空間巨大,在秋冬之際出魚后成為養殖新品種首選,這也是助推泥鰍養殖規模迅猛增長的原因之一。
泥鰍作為一個新寵,市場潛力還是值得肯定的。從技術、市場需求來說,其中還存在著巨大的空白,需要去突破,這些空白之處也給養殖泥鰍設置了一些基礎門檻,疾病預防與根治,天敵眾多,風險與財富俱在其中。
綜合草魚、烏鱧以及泥鰍這幾個品種在珠三角地區的更替,側面也說明了了盲目跟風養殖和僅憑經驗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大數據時代下,如何結合互聯網+的思維,科學的適應市場規律,做好指導養殖規劃,選擇優質苗種,配合高效特種飼料值得深思。(劉國強 、錢坤)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