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頻道報道,魚類暴發型出血性流行病的病例在國外早有發現。20世紀60年代我國魚病學家倪達書教授也對暴發性魚病作過研究。20世紀80年代國內許多淡水養魚地區暴發了鯽、鳊、鰱等出血性敗血病。
一、流行季節
流行季節在4~10月份,流行高峰期在5~8月份。其病情來勢猛、流行面廣,加之并發細菌性爛鰓、赤皮等疾病,嚴重威脅漁業生產。
二、主要癥狀
主要表現為口腔、頜、眼眶、鰓蓋及各鰭條充血,體表充血呈斑點狀出血,鰓蒼白或紫色,鰓絲腫脹,多黏液,眼突出;有些病魚腹腔積水,腸道有炎癥,肛門紅腫,膽囊腫大等。
該病可劃分出四種病型
①急性甲型。
急性暴發,呈出血性敗血癥狀,1~2天內迅速致死。發病預兆,先在池塘等水域沿岸,集結許多魚、蝦及鳑鮍魚等小型魚類,其下頜、鰓蓋、腹部充血,肛門紅腫,游動緩慢,魚體背變深黑色。繼之,白鯽、鰱、鳊、鯉、鳙等依次暴發,病魚失去平衡,上下翻滾,魚體各部出血致死。
②急性乙型。
魚體水腫,鱗片突起或豎立,腹部膨大積水,體表有水泡及膿腫癥狀。發病預兆與甲型類似。
③慢性型。
魚體外有出血點、水泡及潰瘍,并逐漸形成癤瘡等。
④潛伏型。
魚體外觀無癥狀或無明顯癥狀。至潛伏后期,出現食欲減退、厭食等。
三、病原及病因分析
魚病工作者經過長期試驗研究,對引起此病的病因及其致病途徑,大體有以下幾種看法:
①此病是環境惡化引起的。
由于水質敗壞、缺氧等原因導致病菌大量乘虛感染魚體,加上溫度適宜,促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從而破壞魚體的肝臟、腎、脾等組織,血液中紅細胞被溶解。
②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③主要是液化產氣單胞菌引起的,環境僅是致病的重要條件之一。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分離該菌認為,屬革蘭氏陰性菌,兼厭氧性,最適生長溫度為28~30℃。
④是由病毒與病菌共同感染引起的。
先由病毒感染,繼后由病菌擴大傳播。
⑤該病的迅速暴發及蔓延,與生物媒介體的傳播相關。
病魚池內生物,尤其是魚體寄生蟲,是傳染魚類暴發型出血性敗血病的媒介體。
⑥人為干擾造成的。
由于拉網等操作不慎,特別是夏季的熱水魚捕撈,使魚體表受傷,感染致病。
綜上所述,從專家們所作的病菌分離、培養、接種感染以及應用抗菌藥物治療效果來看,此病主要是在環境不良情況下,由細菌感染造成的。但由于應用抗菌藥物的療效不徹底,有復發性,而且有些病例應用抗生素無明顯療效,故不排除病毒感染的因素。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