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鰣魚,又稱美國鰣魚,是在長江鰣魚(又稱中華鰣魚)瀕臨滅絕的情況下,作為替代種于2003年引入中國。已在全國12個省市形成一定的養殖規模,成為國內最珍貴的養殖種類之一。目前,我國美洲鰣魚的養殖產業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隨著養殖規模逐年增長,養殖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逐漸顯現。本文結合多年來在美洲鰣魚養殖技術研發和推廣方面的實踐經驗,總結和分析美洲鰣魚在養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失敗教訓,推出防范措施和改進方案,幫助養殖戶了解美洲鰣魚養殖的特性,規避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成活率和效益,促進美洲鰣魚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
一、缺氧是美洲鰣魚養殖的第一殺手
美洲鰣魚系溯河洄游性魚類,終生處于群集快速遷移、躲避敵害追逐的狀態。在養殖條件下,美洲鰣魚依然保持其自然運動行為特征,沿著池邊日夜不息地成群游動,從而消耗大量的氧氣。因此,維持充足的溶氧供應是美洲鰣魚養殖中最重要的管理措施之一。安全起見,美洲鰣魚養殖水體的溶氧應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在高溫期間或陰雨天時,溶氧含量不可低于5毫克/升。
與其他養殖魚種不同,美洲鰣魚在缺氧的情況下無浮頭現象。一旦溶氧缺乏,會加快游動,以幫助獲取氧氣,從而消耗更多的氧氣,加快“氧虧”。當溶氧低于2毫克/升時,魚群的游動開始散亂無章,甚至相互沖撞受傷,導致鱗片大量脫落,迅速死亡;暫時缺氧也會導致鰓和內臟損傷,引起繼發性疾病。因此,在美洲鰣魚養殖生產中,缺氧導致死亡的事故時有發生;甚至全軍覆沒,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尤其是突發的缺氧事故是美洲鰣魚養殖業最不經意的、然而也是最大的危害之一。
美洲鰣魚缺氧后的第一行為特征是從沿邊集群游動變成無規律的散游。當發現這種情況時,要盡快恢復增氧或啟動二級增氧措施,例如純氧供應或者泵入低溫富氧的儲備水,形成水流,促進鰓部和體表吸收氧氣的能力。
筆者最新研究發現,美洲鰣魚對溶氧的耐受力與溫度有密切的關系。在適溫條件下,溶氧即使僅3毫克/升左右,也無異,F象發生。然而在超過30℃情況下,3毫克/升的溶氧量很可能會導致美洲鰣魚缺氧致死。所以,在高溫期應通過加大水流即“沖壓呼吸作用”,增加美洲鰣魚對低濃度氧的耐受力。換句話說,水流可顯著提高美洲鰣魚獲取氧氣的能力。
防范突發缺氧事故的主要措施包括:安裝GSM停電報警系統,加強對增氧設備故障或輸氣管道的排查防范意識,定期測試相關設備和管道;采用溶氧在線檢測技術,實施全天候溶氧管理;配備發電機以及二級增氧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溫度管理是鰣魚養殖的關鍵因子之一
美洲鰣魚的主要養殖區域為中華鰣魚原產地,如江、浙、滬、粵、皖、鄂等省市。由于有關美洲鰣魚的養殖資料缺乏,目前尚無養殖適宜溫度的報道,養殖戶對美洲鰣魚養殖溫度管理往往參照中華鰣魚進行。
實際上,美洲鰣魚和中華鰣魚的洄游路徑和生態環境截然不同,二者對溫度需求差異較大。美洲鰣魚是早春(3-4月)溯河洄游到河流產卵,最適產卵溫度為15~18℃;秋季幼魚開始降河洄游到海邊,并沿海岸線向北遷移到北美深海灣越冬;而中華鰣魚則是早夏(5-6月)溯河洄游到河流產卵,最適產卵溫度為24~28℃;秋季幼魚開始降河洄游到海邊,開始向南海溫水區域遷移。所以,美洲鰣魚是喜冷水性魚類,而中華鰣魚則是喜溫水性魚類。
我們的研究表明,美洲鰣魚在15℃以上有強烈的攝食欲,低于8℃時攝食量顯著下降;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0~26℃,而生存適宜溫度為8~32℃;當水溫低于4℃時容易凍傷,患水霉病死亡;水溫高于32℃時停止攝食。
科學認識美洲鰣魚對溫度的需求和反應特性,對養殖溫度管理至關重要。因為這不僅有助于科學地實施冬季保溫、夏季防暑,而且可準確地指導拉網操作,降低操作風險。例如,江、浙、滬、皖、鄂等地區常采用溫室養殖模式,需借助井水,冬季保持水溫在5℃以上,夏季控制在30℃以下。除此之外,在越冬前,分池拉網要格外注意水溫,拉網操作最好安排在秋季,水溫在26℃以下、15℃以上時進行。否則,在拉網期間會發生陸續死亡事件。因為如果水溫過低,拉網造成魚體受傷后難以痊愈,最終感染水霉,造成大量死亡;水溫過高,美洲鰣魚代謝速率快,耗氧率大,拉網限制了其游動,從而降低了獲取氧氣的能力,導致其“瞬間窒息死亡”。
綜上所述,美洲鰣魚與中華鰣魚最大的不同在于美洲鰣魚不適于溫水養殖環境。當夏季來臨要格外注意水溫的變化,高溫期間,應盡量減少操作,降低美洲鰣魚的應激反應,為其度過高溫創造適宜的條件。除此之外,內臟出血病是美洲鰣魚夏季最常發的病害,嚴重時會出現體表潰爛,尤其是體重超過500克/尾的魚。所以,夏季是美洲鰣魚養殖最具挑戰性的季節,降溫和優化水質是有效降低夏季死亡率的途徑。
三、水質惡化是鰣魚養殖最難預測的風險之一
綜上所述,溶氧、溫度和水質的協同管理是美洲鰣魚養殖成功的關鍵,其中,水質最難監測。筆者觀察到,水質惡化的初期,氨氮含量達到2毫克/升左右,美洲鰣魚通常行為無異常,攝食正常。當氨氮達到3毫克/升以上數日后,攝食量突然下降,游動緩慢,此時為美洲鰣魚最常見的紅頭病暴發的敏感期,應該特別小心。紅頭病初期,魚頭部充血,逐步通體充血,幾日內死亡。紅頭病傳播速度非常快。該病的病理不詳,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重視水質管理,及早發現,盡快大量換水,保持良好穩定的水質環境。
四、蟲害是鰣魚養殖最易忽視的風險之一
與其他魚類相比,美洲鰣魚鰓組織表面積相對較小。日夜不停的游動習性使鰓部每天過濾大量的池水。水質不佳的情況下,美洲鰣魚鰓部損傷后極易受到寄生蟲侵害,從而出現亂竄亂跳的急躁行為,甚至與其他魚沖撞受傷。
美洲鰣魚的蟲害傳播非常迅速,一旦發病,同樣難以治愈,定期施用阿維菌素等殺蟲藥物可起到預防的效果。然而,美洲鰣魚對敵百蟲等農藥非常敏感,在施用殺蟲藥時,一定要注意觀察。若發現魚群無規律散游時應盡快換水,以降低農藥對魚神經系統的傷害。美洲鰣魚的鰓是最易受到外界環境和藥物傷害的器官,為最大限度保護其鰓部,殺蟲藥施用后必須施用聚維酮碘,降低鰓部感染的風險。
五、投喂方法不當是造成鰣魚體表受傷的原因之一
美洲鰣魚具有強烈的集群攝食行為。攝食期間,鰣魚會集中在飼料區域快速游動,相互沖撞,導致大量鱗片脫落。美洲鰣魚是“惜鱗魚”,鱗片脫落會引發表皮潰爛,誘發多種疾病。因此,美洲鰣魚的皮膚極其重要,它不僅是魚體的第一道防線,而且參與呼吸、滲透壓調節等重要的生理活動。尤其是在冬季,體表潰爛會引發水霉病,大量的水霉滋生在體表、頭部、鰓蓋和口腔。目前尚無有效的方法治療,一旦發生,損失難以挽回。
針對美洲鰣魚聚團爭食、沖撞激烈的特點,飼料投喂時,拋撒的面積要盡量大,避免相互沖撞,預防魚體受傷。
六、美洲鰣魚商品魚土腥味預防和去除
美洲鰣魚商品魚普遍存在著嚴重的土腥味或異味,尤其是池塘養殖的產品尤為嚴重。土腥味主要來源于養殖系統中的藍細菌、放線菌和霉菌的次生代謝產物,例如2-甲基異冰片(2-MIB)和二甲萘烷醇(Geosmin)。由于美洲鰣魚體內脂肪含量較高,2-MIB和Geosmin極易富集,并且難以去除,加上2-MIB和Geosmin的嗅閾值極低,即使含量甚微也會嗅得出,降低了美洲鰣魚的商品價值,一直是困擾產業發展的重大難題之一。
網箱養殖和流水養殖的鰣魚基本上沒有土腥味,主要是因為水源中的藍細菌、放線菌和霉菌少,其次生代謝產物含量較低。池塘養殖的池底和溫室水泥池養殖時池壁會附著大量的微生物,產生大量2-MIB和Geosmin,很快被鰣魚的鰓部吸收,并富集在肌肉等組織中。要降低土腥味的危害,在大量換水的同時,進行池底的底質改良,包括攪動池底或清刷池壁、添加池底改良劑、降低池底的有機污染和亞硝酸鹽及氨氮等有害物質的含量、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從源頭降低2-MIB和Geosmin的生成,擺脫土腥味困擾。
七、鰣魚追春現象造成春季魚體受傷、死亡和產量下降
美洲鰣魚性成熟年齡為2齡以上。成熟的雄魚在春季有極其強烈的追尾行為,受傷致死率達20%~30%;同時,持續3~4個月的追尾行為也造成大量的體能消耗,導致繁殖季節期間成熟雄魚的體重損失達30%以上。由于強烈的追春現象造成性成熟鰣魚大量死亡,超過1.5千克的美洲鰣魚被視為珍品,市場價格是500克/尾魚的2~3倍。
借助現代遺傳技術手段,進行全雌美洲鰣魚的生產或不育系培育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全雌魚不僅生長快,更重要的是可有效避免雄魚追春造成的傷害和損失,有望成為提高生產性能和養殖效益的重要措施。
總之,美洲鰣魚養殖不能照搬傳統養殖模式,要從其特有的生物學和行為特征入手,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滿足其對養殖生態環境和生物條件的特殊需求,建立節能環保的養殖模式和健康智能的養殖體系,促進美洲鰣魚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