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高位池在養殖模式上有了新突破,以后畝產過萬斤可能會越來越多。”一位高位池業務員告訴《農財寶典》記者。
據了解,隨著海區污染加重,病原增多,前幾年漳浦高位池養蝦勢頭持續低迷,每年約有超5成的養殖戶虧本已成常態。而這兩年部分高位池養殖戶開始探索養殖新模式,取得了驚艷的成績,業內時不時傳出某甲養殖場14口預計將賺500萬,某乙養殖場連續兩年穩賺1000多萬…這樣的捷報頻頻傳出,不由得讓人好奇,這片養蝦熱土到底發生了什么?
漳浦高位池俯視圖
早投苗成功率超七成
提早20天出蝦
據了解,目前金剛蝦養殖基本結束,只剩不到1成的養殖戶塘里有留少量金剛蝦。今年平均有超6成的養殖戶養金剛蝦賺錢,因此投入這造白對蝦養殖更是干勁十足。目前9成以上的高位池養殖戶的冬棚蝦都已投苗,其中8成以上處于放苗30-45天,投喂1號破碎和1號顆粒的階段。
據當地業務員反饋,今年由于是暖冬,溫度穩定適宜,對蝦加料猛,長勢良好,尤其是8月份左右投苗的蝦,不少養殖戶已加料至一口池一餐60斤以上,規格達30支/斤左右,比往常提早20天左右出蝦。但隨著天氣變冷,水質開始變得不穩定,投苗40天以內的塘口發病率明顯提升。
高增氧、強補菌模式
有望再創養蝦神話
過去幾年,盡管養蝦一片頹勢還是有一些養殖戶賺大錢。但通常是不可持久,僅是曇花一現,這也是為什么不少人將養蝦視為賭博的緣故。然而這兩年少數養殖場開始脫穎而出,連續幾造都是高產穩產,在養殖模式上也是明顯區別于傳統的高位池模式,另人耳目一新。
在漳浦縣有一個養殖場14口,僅抓了6口塘(塘底剩有蝦)就已經收回成本,知情人估計今年他們場預計能賺400-500萬元。這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養殖成功,而是連續3造蝦都非常成功。由于產量高(每口平均近萬斤蝦),操作手法獨具特色,而引發周邊養殖場的模仿熱潮。據業內人士反饋,這個模式是從去年剛剛興起,今年再次得到驗證,目前已經有3-4個養殖場按照此模式養蝦連續高產,賺大錢,但多數模范者還沒有學到精髓而表現平平。據業內人士總結,這種“大補菌”養殖模式特點可以歸為12字口訣,分別是高增氧、少換水、大補菌、喂料足。
1、大補菌。該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大量補菌,以乳酸菌、EM菌為主,一口池一天的用菌費用達到150元左右,基本每天都補菌,一造總用量是普通養殖戶補菌用量的5倍以上。大量補菌的目的是起到穩水、凈水的作用,減少藻類不穩定帶來的藻毒素中毒的危害以及減少對換水的依賴。
2、高增氧。大補菌每口池的養殖水平在6kw以上(3臺1.5KW的水車加上密集的納米盤),遠高于傳統的增氧水平(2臺水車,部分加少量納米盤)。
3、少換水。盡管換水量大能夠減少池子有機物污染的累積,但水體穩定性也會受影響。隨著外來海水水質變差,換水量大的風險會越來越大,逐步減少對換水的依賴是趨勢。以一餐50斤左右的投喂量來例,傳統模式換水量基本在40%上下,而這種模式只要換水25%左右,減少近一半的換水量。
4、喂料足。以投120萬苗為例,6-7天時間能夠加料到9-10斤(一餐),而傳統的喂料模式這時候僅投喂4-5斤。這樣蝦的腸道飽滿,活力好,到中后期加料快。同時也促進菌藻的大量繁殖,提高生物量進而提高水體的凈化能力。
業內人士透露,不僅高位池運用這種模式取得了驚艷的成績,土塘也有在摸索這種模式,同樣是大補菌,高增氧。畝產高達2000多斤,在養殖過程中基本不換水,甚至抓蝦后不排干水下一造蝦繼續使用。可以說,這樣的高產消息給今年極為低迷的漳浦土塘養蝦注入一劑強心針,讓人們看到了土塘養蝦的希望。但業內人士也建議不要輕易嘗試,雖然容易高產,但是由于該模式還不夠成熟,操作難度大,成本高,而且一旦系統沒有調控好,容易大規模死亡,后果很嚴重。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