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概述:
鹽堿水屬于咸水范疇,有別于海水,由于其成因與地理環境、地質土壤、氣候等有關,所以鹽堿水質的水化學組成復雜,類型繁多,與海水比不同的區域,其水質中的主要離子比值和含量會有很大差別。另外水質中的緩沖能力較差,不具備海水水質中主要成分恒定的比值關系和穩定的碳酸鹽緩沖體系。鹽堿水質大都具有高pH值、高碳酸鹽堿度、高離子系數和類型繁多的特點。鹽堿水質的特點給水產養殖帶來了較大的難度,直接影響著養殖生物的生存。鹽堿水作為一種特殊資源進行水產養殖,水質調控是其要點也是其難點。
根據每個水樣的測定結果,選擇適用的改良劑型號及所需投放的數量,使離子比例失調、碳酸鹽堿度過高的水質,調整到養殖用水的適宜區域,使所選擇鹽堿水成為適合水產養殖用水,從而使鹽堿水域能夠主動適應各類品種的養殖,改變了以往被動的依靠選擇品種去適應水質的傳統做法。
增產增效情況:
近幾年來通過有關鹽堿地水產養殖技術的實施,在鹽堿地水產養殖的產量及經濟效益產出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同時也創建了我國漁業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模式。原來長期閑置荒蕪的鹽堿地,現在已經變廢為寶,且效益良好, 2006年推廣畝效益達到2000元以上,同時通過挖渠建池綜合治理,改變了鹽堿土飛揚、侵蝕農田的狀況,緩解了土地次生鹽堿化程度,增加了空氣濕度,改善了生態環境。
技術要點:
1.放苗前的水質調控:通過對鹽堿地水產養殖用水13項指標(水溫、氣味、水色、比重、pH、K+、Na+、Ca2+、Mg2+、Cl-、SO42-、碳酸鹽堿度、礦化度)的測定結果,針對養殖區不同水質類型進行綜合水質調控和管理(包括生物、化學、物理等方面),維持良好的水域環境,減少病害發生。
2.養殖過程中的水質調控:水質調控的好壞是養殖成敗的關鍵。水質直接影響了養殖生物的生存和生長,要保持好的水質,關鍵是將水的溫度、鹽度、pH值、碳酸鹽堿度、營養鹽因子和有益微生物等維持在合理的水平,避免出現“應激反應”造成對生物的傷害,導致各種繼發性疾病暴發。水質調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降低水體濁度和粘度:控制適宜透明度,定期使用沸石粉等水質改良劑和水質保護劑,降低水體渾濁度和粘稠度,減少有機耗氧量。
(2)穩定水色,保持合理的藻、菌相系統。定期向養殖水體投放光合細菌等微生態制劑,促進水體的微生態平衡。根據水色情況,不定時施肥。
(3)合理加水,視具體情況在初春后要注重養殖池塘的蓄水。放苗后,根據條件許可和需要補充新水。每次加水應控制在10厘米左右,以10天加一次水為宜,以改善水質,促使對蝦蛻殼和魚類生長。
(4)科學投餌,使用質高品優的飼料,合理投喂,避免劣質飼料引起有機質大量積累,導致池水污染。
(5)定期消毒,在養殖過程中應堅持7~10天使用一次消毒劑,減少水質中的細菌總數。注意消毒劑使用應和生物制劑錯開5~7天使用,以免影響生物制劑的使用效果。
(6)合理使用增氧機。一般半精養模式4.5畝必須配備3千瓦增氧機一臺,有條件的地方可適當增加。只有在養殖水體中保持較高的溶氧水平(5毫克/升以上),才可有效減少魚蝦的發病率,促進生長。
增氧機的使用要視天氣情況、養殖密度、水質條件以及養殖生物活動情況而定,精養池養殖前期一般每天開機時間不少于5小時,養殖后期不少于18小時,天氣異常要適當延長開機時間。
(7)鹽堿水礦化度在5以上的池塘,在補加新水以后要及時進行水質檢測,適時添加水質改良劑,使養殖用水的各項理化指標保持在適宜的范圍內。
池塘正常水質條件:養魚池塘,應保持水深2.0米以上,透明度20~40厘米,pH值7.5~9.0。對于重度鹽堿水,應有淡水水源進行調整,并結合人工調配技術進行水質改良。
養蝦池塘,應保持水深1.5米以上,碳酸鹽堿度5毫克當量/升以下,透明度30~40厘米,pH值7.8~8.6,池水礦化度1~30克/升。
適宜區域:全國鹽堿地水產養殖池塘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