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國食品商務網: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羅非魚養殖和出口國家,羅非魚產品主要出口到美國,且出口數量和金額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我國羅非魚養殖和產品加工成本同歐美國家相比要低很多,羅非魚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的競爭潛力很大。但是,國外市場貿易的技術性措施要求日益嚴格,檢驗檢疫機構和企業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
市場準入高標準風險與控制
國外進口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嚴格限定了產品的準入標準,并不斷加大對進口產品的檢驗檢疫力度。如美國對食品生產實施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的(HACCP)風險管理體系;歐盟于2006年1月開始實施的《歐盟食品及飼料安全管理法規》,強化了食品安全的檢查手段,大大提高了食品市場準入標準;日本制定的《食品衛生法》及從2006年5月起實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對水產品的藥物殘留量設定了苛刻的標準。要應對這些風險,筆者認為:
嚴格按HACCP管理體系要求實施檢驗檢疫監督管理。首先,生產加工企業必須取得HACCP認證,建立一套嚴密的HACCP質量管理體系,從原料的驗收到成品加工各生產環節,都嚴格按GMP和SSOP的要求進行;其次,要求企業的從業人員特別是企業的管理人員,必須把HACCP理論、GMP和SSOP有機結合起來,以指導產品的生產加工;第三,CIQ工作人員在日常的監督管理和認證、驗證以及年審工作中,除掌握CIQ法律法規和HACCP理論體系之外,要協助企業建立完善的HACCP質量體系文件,對體系文件中各種表格設置、生產流程和過程、原料的驗收和檢測、實驗室記錄以及設施設備等不符合相關規范的方面提出整改意見,使企業的文件體系趨于完善。
CIQ與企業實施信息共享。CIQ及時搜集各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產品標準,建立產品出口預警機制。企業跟國外客戶建立信息反饋機制,把國外最新要求及時反饋給CIQ,及時調整企業的生產戰略和風險控制。
CIQ給予適當的政策扶持和優質服務以降低羅非魚出口企業經營風險。如今年10月國家公布減免部分出口農產品的檢驗檢疫收費。CIQ可以在縮短樣品的檢測周期,先出通關單后出證,允許報檢分單,日常監管、產品抽樣和原料監測抽樣等工作一起執行和調配人力等方面給予扶持。
農獸藥殘留風險與控制
美國FDA對動物源性產品(包括水產品)要抽查檢測220多類農藥、獸藥,檢測項目繁多,從2001年7月1日起,對來自中國的水產品氯霉素檢測限量從原來的1ppb降低到0.3ppb,檢測底線降低到0.1ppb。要應對這一風險,筆者建議:
實行“公司+基地+標準化”管理模式。把HACCP體系融入羅非魚的養殖過程中,在養殖過程中實行標準化養殖管理,嚴把種苗引入關,飼料生產加工和采購關,藥物購買、存放和使用關,以及避免水質受污染;公司生產按HACCP體系文件要求進行,使出口產品的檢驗檢疫跟國際接軌。
加強實驗室建設。CIQ實驗室要在儀器配置和具體項目的檢測底線上與國際接軌。羅非魚生產加工企業也要加強實驗室建設,現有人員要定期派送到國內外權威檢測機構培訓,招聘專業檢驗人才,以強化企業的自檢自控能力。
加大羅非魚原料監測頻率。原料驗收這一關是產品是否合格的關鍵,企業在原料驗收時可根據原料的多少,每天在不同的運輸車輛抽取多個獨立樣進行藥殘指標檢測,如果其中有一個檢測不合格,則評定該批原料不合格,這符合國際通行的抽樣做法。
反傾銷訴訟風險與控制
我國羅非魚產品主要銷往歐美國家,產品單一、產業加工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價格低,遭遇反傾銷訴訟的風險日增。因此,出口企業要避免損失應做好以下工作:
成立羅非魚產品出口行業協會。行業協會可發布相關風險預警;制定最低出口保護價,規范行業行為,形成行業自律;培養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
發展羅非魚產業化經營,爭創名優品牌。羅非魚養殖、飼料生產、產品加工和產品研發都實行標準化管理,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競爭力。企業要跳出傳統生產加工和貿易模式,開發羅非魚深加工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實行名牌戰略。
在國際貿易的技術性措施日益嚴格的形勢下,只有檢驗檢疫機構和出口企業積極合作,有效控制好羅非魚產品出口的主要風險,才能使前景更加喜人。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